全球衞星定位技術數十年來一直是美國雄霸的天下,精確導航系統不單帶來豐厚的利潤,更令美軍在戰爭中無往而不利。野心勃勃的歐洲航天局不甘後人,斥資三十四億歐元(約三百一十三億港元)發展歷來規模最龐大、耗資最多的太空計劃──伽利略(Galileo)衞星導航系統,誓要打破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壟斷格局。伽利略計劃明天(周三)發射首枚衞星上太空,意味計劃進入新階段。
首枚由英國製造的伽利略實驗衞星,將於明天在哈薩克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由質子火箭送上太空軌道,另一枚實驗衞星則於明年三月發射。兩枚衞星負責測試全球定位系統的核心技術,包括專用通訊頻率、軌道運行和原子鐘技術。
另起爐灶擺脫美國牽制
整個伽利略系統會發射三十枚定位衞星上太空,預計二○一○年底就可以完全投入服務。歐盟二十五個成員國的納稅人會支付前期的十一億歐元研究經費(約一百零一億港元)。私人企業例如iNavSat和Eurely等會承擔餘下的三分二費用,負責衞星發射、興建和經營地面控制中心。參加計劃的中國亦會出資兩億歐元(十八億三四千萬港元)。
歐盟在美國GPS系統外另起爐灶,跟發展空中巴士客機和阿利安火箭一樣,出於政治理由。美國在一九七三年以來就開始發展的GPS系統,迄今已實現全面民用化兼費用全免,缺點是美軍以外的用戶只能接收低精確度的訊號,而且美國可以在必要時關掉系統。
不欲處處受掣於人的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決定牽頭發展歐洲的民用衞星定位系統,能夠兼容GPS,四枚伽利略衞星的訊號,可為收費用戶帶來幾厘米以內的精確度。對於GPS受挑戰,美國四年前的副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曾游說歐盟十五國放棄發展伽利略系統,美國朝野對中國加入伽利略計劃也深感不安。
15年後經濟收益近千億
分析員估計,伽利略系統到了二○一五年會有四億名客戶,可為歐盟區內帶來十四萬個職位;在二○二○年,經濟收益更會逾一百億歐元(約九百二十億港元)。
全球衞星定位系統問世以來,為公路、鐵道、航空和海上交通提供了精確的導航定位服務,並為探險和搜救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同時在軍事上的用途就更加無可替代,美軍引以為傲的遠距離高精度打擊能力,便是依賴GPS指路,彷彿為巡航導彈和戰鬥機加上了一雙千里眼。
目前除了美國,俄羅斯也有自己的全球衞星導航定位系統GLONASS,但計劃已經發展多年仍未完成部署。中國的北斗星導航定位系統覆蓋範圍則局限於中國和周邊地區。
新浪網/英國廣播公司/英國《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