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下一波民主運動做準備

為下一波民主運動做準備

范國威 「全民投票實踐計劃」成員

倒退的政府方案在立法會遭否決,弄得滿城風雨的政改紛爭終告落幕。泛民主派除劉千石投棄權票外,其餘二十四人全投反對票,總算箍票成功。回顧整場反政改運動,二十五泛民主派議員的投票取向飄忽不定。在箍票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除了二十五萬名上街的市民外,還有七十八歲的無名老伯、前民主黨主席李柱銘、陳日君主教及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

須準確反映民意

箍票的關鍵人物除了李柱銘外,竟無一來自民主派陣營,說明香港的政治生態確是改變了。過往,立法會是政治舞台中心,議員在鎂光燈的襯托下往往能牽動民意。誰看透了議員的意向,誰就掌握了民意。然而,近年民智成熟,公民意識不再僅僅是在選舉中投票。市民既會議論政事、監察議員,還有獨立思想;否則○三年不會有七一大遊行,反世貿示威也不會有香港人的蹤影。
在新的政治生態下,立法會議員再不能一廂情願,自以為代表了全部民意。當審議如政改、銷售稅及西九文娛藝術區般影響深遠的議案時,議員必須小心行事,準確反映民意。雖然,議員能借助簽名、示威或民調探究民意,但數據結果往往被扭曲,未能達致釋疑止爭的效果。

要調和正反陣營

以政改紛爭為例,這邊廂有二十五萬人上街抗議,被質疑誇大;那邊廂有七十七萬人簽名支持,遭指摘誤導誘騙。十二月初,中大亞太研究所的民調顯示約有五成受訪者支持政改,可是曾蔭權將之重新演繹,指接受者為六成三,被負責民調的學者批評。爭論沒有一刻停止過。
民意訴求確是相當矛盾;市民希望有普選時間表,卻不欲政改方案遭否決。故此,無論政改方案獲通過也好,被否決也好,總有不少市民感失望。綜觀台灣的發展,當正反陣營旗鼓相當,若不及時調和,民意只會各走極端,破壞社會和諧,香港應引此為鑑。因此,構建客觀、科學化的民意平台顯得迫切及重要。
在外國,當社會在重大政策上無法取得共識時,往往以全民投票解決紛爭,如今年初法國曾就是否接納歐盟憲法舉行投票。由本地學者組成的「全民投票研究組」在年初撰寫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全民投票含直接民主元素,能體現主權在民的原則,只要推行得宜,全民投票可讓人民發聲,調和對立,加強穩定。

建構民意新平台

然而,香港未有全民投票的相關法例,籌辦全民投票也需龐大的人力資源、完善的物流管理,投票程序亦要嚴謹慎密、公開透明,顯然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由民間人士組成的「全民投票實踐計劃」邀得鍾庭耀博士和陳家洛博士為顧問,並以「全民投票研究組」於今年二月撰寫的研究報告書,及「民間人權陣線公投小組」於今年七月發表的模擬公投檢討報告為基礎,為進行全港性全民投票作準備,包括制訂標準化的工作流程,招募訓練工作人員,編製工作手冊等,希望有助調和紛爭的民意新平台,很快便可實現,集合民間力量以科學化的方法尋求真正民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