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有一本書大暢銷,名為《下流社會》,描述日本將有四成人淪為極貧,而出現「下流」這種新階層。日本社會蔚為話題,幾乎每人每天都要面臨自己是否就此淪為下流的掙扎。據作者三浦展的分析,下流不僅是低收入,意願也低,凡事消極,一旦淪為下流,幾乎永不翻身。
劉黎兒 文化評論員
主要原因是小泉擔任首相後,為了紓解一千兆日圓的財政赤字,只好採用美國流,走自由開放的小政府路線,因此貧富兩極化。戰後日本人全是中產階級的「一億中流」的社會主義已成幻象,逐漸只剩極少的上流與極大多數的下流,其實就是小泉流跟美國流畫等號。日本已成了差距拉大的不平等社會了。
不僅是《下流社會》敲了警鐘,其他還有如《希望格差社會》(山田昌宏著)等書也都指出日本社會現在只能讓非常少數有錢、有特殊才華的人成為勝組,能力與背景平凡的人淪為負組,像現在已達五百萬人的自由打工者及至少七萬人的不就業不找工作的尼特族(NEET)或是年收不滿三百萬日圓而單身寄生(娘家)的上班族都算是負組。改善、翻身無望,這種絕望感將撕裂日本社會。
必須力爭上游
三浦警告,一旦淪為「下流」,連女人都不願意嫁給你,結婚都很困難,這也是日本現在近六成年過三十的男人都未婚而且結婚希望不高的基本原因。依此說法,如果不力爭上游的話,真的很悲慘!
日本社會戰後一直是收入差距很小的社會,社會流動性透過收費不高的教育,很容易改善,一直到最近日本CEO的待遇大抵只有員工平均薪水的十倍(德國為十一倍),跟美國的CEO可以拿到五百七十六倍完全不同。上班族所以能忍受組織的束縛或是效忠組織,也是因為日本是一個「平等的社會」,雖然這樣不講究實力,其實是假平等,但基本上是對弱者很溫暖的社會。
統一各人價值
現在日本也變了,隨着美國流自由開放經濟路線,能力高、反應快的人很容易累積財富,如最近兩年領盡風騷的科技新貴livedoor社長堀江、樂天社長三木谷等人,年紀輕輕就有數百億日圓資產,住在每月房租三、四百萬日圓的財富與權力象徵的六本木山莊,成為日本社會勝組的典型。普通的上班族有無限敗北感,彰顯自己是負組;整個社會不僅對無能的人非常嚴厲,甚至也不饒過普通想安穩過日子的人,連想擁有不同的價值觀自得其樂都顯得悲哀。
日本電視、雜誌媒體,過去幾年來都在渲染這些躋身為名流的新貴的豪華生活,及環繞在他們身邊的如雲美女。戰後相對左傾,強調社會主義、保護弱者思想的朝日新聞系雜誌《AREA》,也有「為了成為上流,要有溝通能力」這專輯,來恐嚇「你想淪為下流嗎?」女性雜誌更相繼推出「如何讓子女不會淪為下流」專輯,鼓勵父母千萬不要尊重小孩子沒甚麼大不了的「追求自我」、「這才像我自己」的價值,無論如何,一定要迫孩子先成為大企業的正式員工,才有社會資源可以利用,否則中途要想歸隊,已經來不及,收入會相差好幾倍。
改革的後遺症
日本人因為泡沫崩潰而陷入不景氣十五年,讓整個社會失去活力,為了挽回社會的元氣與國民的自信,加強國際競爭力,因此從二○○○年起選擇強有力、有效率的小泉。要徹底進行改革的小泉一直得到相當高的支持率,尤其是○五年九月的眾議員選舉,簡直是得到絕對支持。但改革的另一面就是大舉民營化,撤銷保護,要求弱者自求多福。日本人雖想改革,卻沒想到美國流經濟模式最後會讓自己淪為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