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有網絡文化,女兒在MSN中跟朋友聊天的英文,有許多我都看不懂。
在中文的網絡文化中,同樣有這樣的情況,比如這一句:「偶灰常稀飯醬紫」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這句話譯成正統中文,就是「我非常喜歡這樣子」。
這種語言,在華語地區的網絡文化上,被稱為「汗語言」,作為說漢語言的人,如果想在網絡上跟網友溝通,就要顛覆一下,改用「汗」語言。
「汗」語言的「汗」字,在網絡語言中,是一個感嘆詞,也是一個形容詞。表示震驚之後的尷尬和無言以對的感覺,顯得慚愧。比如大家在討論某一件事,自己甘拜下風,可以來一個「汗」字,或者無言以對,或者有些無奈,也可以一個「汗」字作結。
「汗」字的起源,據說是因為漫畫中的人物(比如草日的漫畫貓「漢堡包」),遇到了上述情況,在腦後都會滴下一滴汗來,這滴汗意象明顯,言簡意賅,如今被網絡文化借用,成一「汗」字,也是一寫就明。
以此推廣,許多意念強烈的字也就進入了網絡文化,比如從「汗」字引伸出一個「寒」字,也具同樣功效。作為感嘆詞,還有一個「暈」,也非常形象。由於許多人用漢語拼音打字,時時在句中出現同音不同義的字,結果將錯就錯,也流行起來,比如「果醬」,其實是「過獎」,「醬紫」是「這樣子」的諧音。
華文網絡文化中的「汗」語言,取的詞滙來自大陸、台灣、香港和日本的流行文化,那是一種全新的語言變體,你當然可以不屑一學,但如果有一天真是需要跟這一種新人類溝通的話,便不知所措,那可真是:汗!寒!暈!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