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項調查顯示,十二歲以下的小學生超過三分一、大約有十七萬人沒有放過鞭炮(爆竹、炮仗)。雖然京城將在狗年春節取消實施了十三年的《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但小孩子們的反應並沒有想像中熱烈,想放鞭炮的也只有三成五而已,沒有了我們這批年屆不惑之年的父母幼時過年的激動和熱情。
北京在一九九三年開始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全國實施禁令的城市據說最多時有二百八十多個,連不少小縣城也爭相仿效,加入禁放的行列。當局此舉,雖說是為民眾安全着想,但也是推脫責任,以禁代替所有的安全防護措施。
北京由全禁改為限制
近幾年,愈來愈多的人懷念春節的煙花爆竹,去年已有一百多個城市放鬆了禁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北京市人大在今年九月也修訂了禁炮令,改為限制。在政府將安全責任問題交還給家長的時候,不少家長也不願意讓孩子們冒險去放鞭炮。我們兒時玩的鞭炮似乎安全得多,如今的爆竹的爆炸力太強、危險性太大。
過年不再吸引小皇帝
回想我們的兒時,春聯、爆竹是全社會過年必備的,豐盛的年夜飯、微薄的紅包錢、嶄新的衣褲鞋,是小孩子們最熱衷的期望,也是最美好的回憶。時代的變遷,物資的豐富,獨生子女「小皇帝」的誕生,令我們幼時過年的期盼,變成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不再新奇,也不再具有吸引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朝宰相、詩人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傳誦近千年,正面臨「挑戰」:少年兒童對爆竹的熱情在消減,新型的住宅只有鐵門、沒有門柱,貼春聯的人家也在減少。春節的習俗在悄悄改變,《元日》詩中的意境,也許有一天,要費盡心思去說明,小孩子們才能明白。
陳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