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歐洲名牌是怎樣誕生的?例如大陸男女人人瘋魔的LV。
路易威登是十八世紀初的一個小廝,他的工作是為巴黎的上流社會挽行李,對旅行袋和手袋的形狀有了深切的心得。火車剛剛發明,威登想到設計一種輕薄柔麗的旅行袋,可以放在車廂裏的架子上,至緊要輕便,容量最多是五瓶香檳。
威登為拿破崙三世的王后尤珍挽提包,挽着挽着就出來創業。一個小人物的設計天才,成就了一個國際的名牌。LV的全部產品,皆在法國或歐美,由歐美的卓越勞工手製,因此手工精良,之所以值錢,就在這個地方。
兩星期前,本人在蘋果的《星期天休息》裏指出:「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廉價勞工每日的工資不足一美元,為歐美的工業名牌資本家賣命為奴,製成的產品,由洋人貼上一個LV標籤,以數十倍之差轉售給北京上海的崇洋『小資』。」
事後,LV通過本地的一位公關中間人物向本人轉達:「具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路易威登,一向標榜產品品質,自創立以來所有產品均於歐美生產,秉承最高質素,而非如文中所指僱用中國廉價勞工。」
據說LV的亞太區公關代表,雖然是一位華人,但得悉LV被指為由中國勞工生產,非常震怒,覺得是對LV的嚴重侮辱。本人當然要澄清,否則就變成誹謗了。
我深入檢討,覺得自己也犯了錯:《星期天休息》中提到LV,說明中國賤價勞工在世貿之下的困境,是採用了法國象徵主義(Lesymbolisme)的文學風格,亦即:以LV為歐洲名牌之象徵代表,來說明一個國際政治經濟問題,正如社會學家以麥當勞和可口可樂象徵美國的工業霸權,並不是指麥當勞和可口可樂的老闆是國際第一惡霸之意。
象徵主義的代表作,是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其人生前的詩集,叫《惡之華》(LesFleursduMal),出版的時候,以未見有巴黎的花店,刊登全頁廣告,抗議波特萊爾詆譭花店業和花農,因此我一心以為LV的法國老闆應該有足夠的文學常識和品味了解這一點。
不過LV的香港公關人士,工作效率非常高,對企業的忠誠,也十分勇猛,保護品牌的商譽,反應快捷,這樣的僱員十分難得,本人深受感動,決定要盡一分責任,鄭重澄清:LV的製作過程,由法國或歐美優秀民族的高質素手工包辦,絕非精於翻版冒偽的其他第三世界社會生產。
最後,幸好《蘋果》禁止北上行銷大陸,否則《星期天休息》這一篇在大陸流傳,成千上萬的中國消費者,誤以為LV真的是由他們黃皮膚的同胞製造,悲憤莫名,把LV扔出街焚燒,豈不是危害了社會穩定?沒有這樣的事態,是不幸中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