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通脹未有顯著升溫,令市場再度憧憬美息有望見頂。惟港股上周未有驚喜,預期假後恒指仍處悶局,技術走勢上需補回10月份的下跌裂口15317點,始能挑戰15500點新高。
被對沖基金瞄準掃入的股份,仍為市場焦點。英國兒童基金TCI短短一個月,先後入股4間公司,包括領匯(823)、新世界(017)、百仕達(1168)及廈門港務(3378)超過5%股權;美資基金StarkInvestment持有泓富(808)及黃金集團(1031),另一隻活躍的對沖基金Och-ziffManagement則於泓富上市後,以每股平均2.72港元悉數沽出手上持股,惟仍持有中國特鋼(2889)、鞍鋼(347)、東風(489)及盈大地產(432)等共逾10億元股份,由此可見這3隻對沖基金投資對象多元化。同時,讀者也需留意對沖基金除了出手快速外,其入市行動未必每次走高調「狙擊」路線,例如TCI入股百仕達前,早已持有該股3.37%股權,直至後來百仕達配股予TCI,使其持股量增至6.05%時才作公開。所以當公眾獲悉有關對沖基金大手持有的股份資料時,被入股的公司股價亦可能升至高位,被基金逐步或即時沽出,故欲跟風的散戶需了解企業基本因素及估值才考慮追貨。
中小銀行短線升幅有限
今年聖誕鐘響,滙控(005)未有成為熱捧對象,相反建行(939)和交行(3328)股價突破新高。亞洲金融(662)落實出售亞洲商業銀行權益,刺激該股於上周五復牌股價持續急漲。由於該股不是股權易手,只是集中發展保險業務,故未來宜留意該股如何運用出售銀行業務套現的資金安排,像再投入到具有盈利貢獻的業務,抑或派發予股東,料兩者對股價會構成不同影響。
不過,現時本地銀行架構模式改變,貸款業務競爭激烈,要維持利息收入業務的利潤增長並不容易,至於非利息收入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空間,則需視乎規模效益,於這方面,未來中小型銀行要破格求新亦非易事,故透過銀行併購提高競爭力無可厚非,惟筆者相信,其他中小型銀行受此事件憧憬帶來的短線升幅有限,中線來說,中資銀行及保險股的前景仍看高一線。
黃敏碩
亨達投資研究聯席董事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敏碩是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