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花語軒」的老闆李晨明顯有些凌亂,他的理由是,睡得少、沒工夫打理。「上個月底就接下好幾個單子,忙得我每天只夠睡四五個小時。主要是人手不夠,對市場估計不足。」
聖誕生意傷腦筋
李晨眼下做的,是聖誕節場地布置的生意。簡單說,就是一棵樹,一個聖誕老人模型,外加些簡單的條幅,費用在千元左右;高級一些的,像一些星級酒店的宴會場地,動輒數萬,而南京西路恒隆廣場門口的那棵「樹」,得要二十多萬呢。
像李晨那樣動聖誕腦筋的,還有許多。藍藍是桂林姑娘,她開了一個網店,專賣稻草人,「做了這一行才聽說,稻草人在西方是吉祥的象徵,常被用在平安夜辟邪」;而紋身店老闆邢海松這樣考慮,如果客人恰巧是聖誕節生日,或者在那天有過特殊的經歷,倒是有可能把這個日子紋在身上的,果然,幾天後來了個外國女孩,說是為幾天後的聖誕舞會,要在手臂上紋個「聖誕鈴鐺」,好當個別致的玩意在朋友面前騷一騷;自然,也有把聖誕節當成萬聖節的,聶東亮的整人玩具店這幾天就在準備這樣的貨品……
早些年聖誕活動其實也挺熱鬧,可綜觀各家媒體,卻幾乎找不到「聖誕」的字樣,有人擔心其宗教意義,取而代之的是「12月24日」、「12月25日」。可我們自己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既不放假,也沒有各種熱鬧可湊,被逐漸冷落,也是在情理之中,更何況,我們的春節,其傳統的一些諸如放鞭炮、逛廟會、吃元宵等活動也在逐漸淡化成一個簡單的長假。
與商業操作有關
西方的節日,隨着改革開放,其實和那些外來民族熱情奔放的性格和熟練的商業操作有關,至於宗教的意義,應該只存在於少數教徒當中。正是因為如此,今年的聖誕,就如同當年衝破樊籬的鄧麗君歌曲、牛仔褲一樣,就不再用那些躲躲閃閃的代名詞,普天同慶,不也是和諧社會的一種反映嗎?
游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