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實苦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人生實苦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簡媜文字,細微幽冷,剛柔並濟,渾然自成一體。十二月號的《香港文學》刊載了她〈相逢,在異國的夏日午後〉,或可以此為例。兩個在大學唸中文系的同學,畢業後各奔前路。作者留在台灣結婚生子。孩子上的學校,注重古典薰陶,因此:
我平日陪他記誦詩句、為他講解詩義,常生欣然之感。這就是我自私之處,把詩仙、詩聖、詩哲等瑰麗雄奇的作品視作寶珠、晶鑽,一一縫入他的衣服內裡,有朝一日,若他的人生走到衣衫襤褸地步,叮叮咚咚彈出來的珠璣詩句說不定能安慰滄桑的心靈。
她大學時代的「老友」呢,婚後赴美,夫家堅持在美國生根,如此一別二十年。老友相夫教子之餘,大概還做房地產生意,在公路一邊開車,一邊接聽手機回答客戶問題。留在台灣生根的作者暑假要到美國旅行了,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去看她,因為深知對方個性,無論自己怎樣忙,也「必定要盡地主之誼恨不得把整座洛城風情塞入我的行囊」。作者由此想到女人的「宿業」:娘家、婆家、兒女家。這些有別於唐人小說的「小小事情」,在簡媜筆下竟成聲聲淒惋的嘆息:
這份宿業有多折磨,也只有像我們這樣花光了燦爛青春的中年女子能懂。我雖恨不得向天偷一把巨斧砍斷所有枷鎖,卻也明白這是做人的艱困處亦是神聖處。因一顆柔軟的心,故不忍離、不捨棄,遂竭盡赤心純情湊著月光閃著淚花開鎖,等到霜髮覆額,歲月的斑痕烙上臉龐,驀然聽到清脆的金屬聲,鎖開了,終於體會到纍世不曾體會的那份自由。因這自由,有朝一日到了冥府,結算一生盈虧時,我們或許能自由自在地選擇志願,執起硃砂筆寫下「來生不為人」,飄然而去。
淒惋的文字,說的是人生實苦。「老友」的父親中風成了植物人,女兒不忍授權醫院拔喉管,害得老人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有見及此,作者預立遺囑:「若我踏上生命末程,誰敢不擇手段救我,我必變厲鬼嚇他。」
作者終於跟「老友」在洛城見面。臨別時,「老友」問她肯不肯移居洛杉磯跟她做鄰居。她反問「老友」肯不肯回台跟她「同生共死。」兩位老友各有宿業。對作者說來,「他鄉洵美非吾土」,何況「文學是我一生之所繫,離開了中文世界與台灣母體而孤懸海外」,非她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