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電腦循環再用難實行

傳訊四圍炳:電腦循環再用難實行

近日大家打開報章,全是世貿及政改的新聞,就算它們是多麼的切身,但日對夜對也會令人感到厭倦。大家或者未有留意到一宗小新聞,有一項名為「家家有腦」的電腦循環促進學習計劃正在舉行,由教育統籌局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辦。香港就是個奇怪的地方,有些小朋友終日上網打機虛耗光陰,也有小孩有心學習卻苦無電腦可用。

2萬學生無電腦學習
「家家有腦」計劃的顧名思義,是鼓勵人們將舊電腦循環再用,並透過有關機構將之捐予有需要的學童。該計劃引述香港統計處於04年6月至8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指出約2萬名10歲或以上的中、小學學生表示有需要使用電腦學習,但家中卻沒有電腦。所以,若然那些人棄我取的翻新電腦,可以送到這批有需要的學童手中的話,的確是一樁美事。這項計劃值得鼓勵。
談電腦循環再用這個題目,在香港已經有好一段日子。但跟很多環保項目一樣,它們縱是有其意義,但要好好的落實起來卻要遇上不少困難,要做到自負盈虧,兼且毋須政府或資助機構長期補貼,更絕非易事。無錯,舊電腦仍然可以再用,「循環再用」的機制解決了硬件成本的問題,若有足夠的義工協助,再加上舊電腦貨源充足的話,這個「商業模式」表面上也說得通。

維修成本高不划算
不過,舊電腦衍生的擁有成本(costofownership)卻實在不菲;循環再用一部七癆八傷的電腦,要修理的需要人力資源,要上門維修的更要額外人工,分分鐘要加上換零件或升級的成本,況且還有軟件版權和其擁有成本,技術支援更是「勞動密集」的工序,加上舊電腦的運輸、物流、存庫和管理等,營運成本絕非一般普通機構或資源緊絀的社福機關所能負擔。
至於政府已經受過電子證書和認證中心的教訓後,更不應貿然擔起這類擔子,搞這些成本高效益低的服務。所以,若要將「家家有腦」的計劃搞起來,有心人實在任重道遠。
筆者家中有數部舊電腦,若果認真起來修理也可再用,問題是做起來實是費時費力,舊電腦也難配合日新月異的軟件要求,若將之送給要求多多的小孩子,對方未必會感謝筆者。這也是電腦循環再用之難。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