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駱駝走過針眼

財經評論:駱駝走過針眼

《時代》雜誌選出2005年度「風雲人物」。微軟公司創辦人、全球首富蓋茨和妻子梅林達,加上愛爾蘭樂隊U2主音手波諾(Bono),三人一起當選。雜誌讚揚他們是「善心的撒馬利亞人」,積極為人類做善事。
《聖經》說,讓富人進天堂,比駱駝走過針眼還困難,彷彿天主對金錢和財富採取否定的態度。然而富人生前行善,無論死後能否進入天堂,但在現世中,捐獻解囊,無疑是財富重新分配的有效手段。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三位經濟學家HilaryHoynes、MariannePage及AnnStevens,今年9月發表了一篇引起美國公眾關注的文章──<貧窮在美國:趨勢及解釋>(PovertyinAmerica:TrendsandExplanations),揭露了美國貧窮現象的最新概況。據三人研究,於2003年,24%黑人家庭的個人處於貧窮境地。由於單親家庭數目上升,使貧窮率從1967年的13%,上升至2003年的17%,而且情況還會惡化。對於如何改善窮人生活,政客只會不斷要求政府增加福利。

自願施受的福利市場

看深一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國聖賢稱頌的美德。扶貧濟弱,的確是道德力量的體現。不少香港人行有餘力,樂善好施。每年各個慈善機構所收到的捐款,數目可觀。這些捐獻透過不同渠道,轉到受益人手上,最後財富分配轉移了,但資源的分布沒有受到干擾,因為捐款人和受益人都是自願付出、自願接受。捐款人做了好事而沒有「交代責任」的感覺;受益人亦不認為所得是一種「權利」,不斷苛索。這種福利交易,雖然比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關懷、鄰里之間的守望相助來得「疏離」,但起碼是一種自願的施予和接受,各不負欠。
然而政府一插手,個人的福利捐獻,馬上變成有法律後果的納稅責任。政府替天行道,不僅擴大了政府的干預角色,而且本來屬於個人的事情、家庭的事情,結果由政府出頭管理。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疏離,家庭成員到最後變成兩代人暫時同居的組合。已故美國總統列根在任內,被傳媒發現他的兒子輪候失業救濟金,於是有人眉飛色舞,認為這是法治與福利制度完善的表現。但這種情況,我們是否更應該從家庭和倫理疏離的角度,去加以深刻反省?
克林頓上台後,強調重建家庭倫理;布殊就任後,也推出多項措施,提升貧窮家庭孩子的人力資本,使他們能夠透過知識改變命運。如今《時代》雜誌選出「善心的撒馬利亞人」為封面人物,弘揚善行,稱頌無私的奉獻,在貧富懸殊日趨嚴重的今日,顯得格外有意義;透過富人的捐獻,將資源在自願交易的福利市場重新分配。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