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去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DP)雖然暴增至近十六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六位,但內地民眾感覺自己幸福的愈來愈少,感覺生活不幸福的人增加到逾一成。調查顯示,「因學致貧」及「因病致貧」,已成為內地民眾不幸福的最主要原因:內地城市家庭平均每年為子女教育花費五千六百多元,同時全國逾六成半民眾沒有醫療保險。
中國社會科學院昨晨在北京發表的《社會藍皮書》透露,今年十月,內地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對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八個大中型城市、七個小城鎮及八個農村地區進行了入戶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民眾感覺生活是幸福的,但較去年下跌了四個百分點;相反,感覺生活不幸福的民眾則增加了兩個百分點(見表)。
城市居民幸福感最低
若以五分作標準,今年民眾的平均幸福感為三點七二分,其中小城鎮居民最高,為三點七七分,農民次之,為三點七三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最低,只有三點六八分。
根據調查,家庭和睦、身體健康和生活無憂是內地民眾生活幸福的三大泉源,而貧窮則是不幸福的首要原因。事實上,分別有約五成半的城鎮居民和六成六的農村居民指,貧窮就是不幸福的原因。其中,「因學致貧」和「因病致貧」的現象最普遍。
進一步的調查顯示,「家裏要供孩子讀書」是各地貧困家庭提及率最高的貧困原因。在有孩子讀書的家庭中,城市家庭今年平均花費五千六百多元在教育上,小城鎮家庭是四千元,農村家庭二千七百多元,分別佔了各自家庭收入的兩成六、兩成三及兩成六。另有近兩成半農村貧困家庭及兩成的城鎮貧困家庭都認為:「家裏有病人」,是自家貧困的原因。
76%人指貧富更懸殊
《社會藍皮書》披露,目前全國有百分六十五點七的民眾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約四分一人因無力支付醫療費用,有病也被迫放棄醫療;七成六的受訪者認為,目前的貧富差距較前兩年更為顯著。此外,有百分三點五的民眾,對未來生活感悲觀。著名社會學家李培林在講解藍皮書時表示,買房貴、上學貴、看病貴已成為新的民生三大問題,而城鎮居民明年生活計劃中排首位的是換工作或在工作中有所提升。
《北京晚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