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壹週刊》寫食評,每星期一篇,寫了十多年。聚集成冊的有《未能食素》系列,一共五六本,但已成絕版,不再發行了。
內地湖南金鷹955廣播電台的節目總監賈芳看過其中一本,得到了靈感,把他們的一個談飲食的節目資料也編成書,叫《吃香喝辣,好吃不貴──長沙人氣小店美食淘》,要我替這本書寫個序,稿酬可以商議。
第一,零散稿件我不寫。第二,即使勉強寫,四五百字一篇,我也要收人家一萬塊港幣。
鄭板橋也開過一張筆潤,說明文章價格,我這個俗人模仿他,並不過份。
「那麼貴,誰給?」友人罵道。
當然沒人給了,寫來嚇人罷了,學板橋前輩說:「年老神倦,不作應酬。」而已。
寫食評不但要花時間,而且付帳時,往往超過應得的酬勞。我不會接受免費的午餐,又擔心寫出來不夠全面,叫東西時一點也不手軟,往往一個人點一桌子菜,絕不誇張。
什麼叫會吃呢?天下那有一個生出來就懂得分辨什麼是美食的人?都是從比較中得來的經驗,這家小菜比那家好,這裏吃的西餐不比外國的差。沒有親自試過,怎能判斷?
而這一趟遙遠的美食的旅程,不能坐直升機得來,是一步一步走的。
累積下來的結論,是花了數十年功夫,至少有幾百萬塊的費用,每篇東西收你一萬港幣,一點也不貴。
看國內的飲食報刊和雜誌,多數是誰出錢就給誰的臉上貼金,湖南出版社的這本書,聲明「只為美食埋單,我們的觀點絕不出售!」
單憑這句話,值得嘉許,不計稿酬,就寫完了。但是錢是另外一回事,想不到題材寫每一天要交的專欄,才是頭痛。請允許我把序變成其中一篇刊登於《蘋果日報》的《名采版》,相信不會計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