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會:視像年代的盲點

三十會:視像年代的盲點

三十會的寫手,大多數都像筆者一樣,和三色電視台一起成長;小學時期最大的娛樂就是看電視。後來電子遊戲機出現,電視遊戲機到家用電腦,令筆者一直沉迷下去。到了大學時期,開始有電子郵件與全世界接連,跟着投入社會工作遇上網絡泡沫,不經不覺資訊科技、視像年代經已全面入侵我們生活的每一天。
筆者父親戰後到港,當時大部份人一窮二白,沒有想到日後有電視、電腦,甚至連報紙都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小說、漫畫和聽廣播故事就是最過癮的娛樂,也有電影這種最高檔的拍拖節目。就是他們這一代有時間用腦去多想多試,去創造現時的視像時代。
現在,當你乘地鐵的時候,你可以發現有人用3G手電看MTV、拿着PSP打機、甚至無線上網收電郵,眼睛耳朵沒有靜下來的一刻。筆者教小朋友繪畫,多年來發覺他們比三十會一代聰明得多,所知得多,簡直像個小大人,因為他們從傳媒和長輩所吸收的東西極度豐富,但他們一刻也靜不下來,一靜便叫悶。

茶滿要喝知識須消化
看得多知得多沒有問題吧!新一代所看所知可能過度了,特別是影像。多得科技進步,連來電顯示都可以有相片配合,連MissDigital都可以競選的時代,影像符號記憶爆棚,人們就是缺乏時間空間去想像了。
筆者上一代看金庸是自己去幻想小龍女的美貌,筆者所看的小龍女是李通明和陳玉蓮,跟着一代看李若彤,新一代看日本卡通!珠玉在前,經典就是從前的最好,就是前人留下符號記憶,要推陳出新,新一代需要比前人更多時間空間去思考。
佛家有云「知識障」,看得多知得多未能過濾,知識成了思考的障礙,就像倒滿一杯茶,茶滿便不能添新的,喝乾了它,才可以添新的。
視像年代的盲點是茶太多,人喝得太飽了;人們忙於吸收巿場所提供的影像,成了依賴。沒有時間去消化,沒有空間去想像。新構思難,就算有也跳不出前人框框變得平庸了。創新的空間相對地縮小,人們像給大眾傳媒和資訊科技生活模式倒進視像垃圾堆填區,美和不美都混淆了。
鄭志明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