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投票前夕政府不斷放出風聲表示有個別泛民主派議員會轉軚、雖然在投票前夕特首曾蔭權先生把支持政改方案的議員說成是「民主英雄」,但昨天投票的結果反映沒有人願意做轉軚的「俊傑」、沒有人願意做忽然倒戈的「民主英雄」,結果政改方案便在泛民主派全力反對下被否決。
其實,否決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根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根本是自然不過的事。
首先,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以及後來提出的新政改方案完全沒有觸及政制發展的核心問題、完全沒有回應市民要求盡快落實普選的訴求、完全沒有提出任何普選時間表及路線圖;政改方案所建議的只是似是而非的變革、政改方案所做的只是帶市民遊花園,令市民不知道何去何從。像這樣的政改方案,怎麼可能得到市民支持、立法會議員怎能讓它順利通過呢?
更何況政府的政改方案本身已是千瘡百孔,不值得支持的。就以擴大選委會人數的建議為例,特區政府居然把百多名特首委任的區議員引進選委會,這不僅完全無助擴大選委會的代表性及民意基礎,反而令選委會很容易受到當權政府的左右、反而令選委會出現利益衝突的危機,這對香港的政制發展、政治發展是極不健康的。市民怎麼能接受這個方案、代表市民的立法會議員怎麼能接受這個方案呢?
在投票前夕、特首曾蔭權先生曾表示,立法會一旦否決政改方案將會削弱中央政府跟港人及立法會的互信基礎、將會妨礙中央政府跟持不同意見立法會議員的溝通。現時當然還不知道中央政府特別是負責香港事務的官員對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有甚麼反應,也不知道曾特首的預言會否實現,但是溝通、互信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也不是當權者的一種賞賜。特區政府的政改方案之所以「唔湯唔水」、之所以成為「鳥籠政改」,歸根究柢是因為中央政府不肯信任香港人、不肯讓港人盡快落實全面普選,反而透過人大釋法嚴格規限政制的發展。
換言之,中央政府才是令政改方案難以得到支持、難以得到通過的罪魁禍首,她有甚麼理由反過來責怪香港市民及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甚至要因此而關上溝通大門呢?
特首曾蔭權先生及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先生又說,否決政改方案只會令全面普選來的更慢而不是更快。我們實在不明白曾特首及林局長的邏輯。不管從哪一個角度看,政府的政改方案都沒有讓政制朝普選的方向邁進;相反,否決了方案,立法會內不同政黨、社會各界便不需要再浪費時間研究如何落實一個帶市民遊花園的方案、便可以集中精神及力量就普選時間表作實質的討論。事實上自由黨的議員昨天在辯論中已再次清楚表明支持在二○一二年普選行政長官,只要其他政黨及議員包括泛民主派議員在這樣的基礎上繼續討論、繼續研究,立法會不難在短期內就普選時間表達成共識,這不是比花時間研究如何粉飾「鳥籠政改」的鳥籠好得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