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美國兒科醫生呼籲,家長不應讓子女服用過量的撲熱息痛(Paracetamol)、一種名為Ibuprofen的止痛退燒藥及阿士匹靈(Aspirin)。有本地藥劑學專家指出,以上三種藥物是成藥中的常見成份,建議家長仔細閱讀盒面上的藥物成份,如有疑問,則應向註冊藥劑師查詢。 記者:趙燕婷
撲熱息痛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解熱鎮痛劑,是不少感冒藥的主要成份。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教育總監崔俊明表示,撲熱息痛在歐洲一般被稱為「Paracetamol」,但在美加卻被稱為「Acetaminophen」,以至同一種藥物在不同國家生產會有不同的藥名,令不少港人混淆,甚至雙倍服用撲熱息痛。
崔俊明又稱,過量服用撲熱息痛會影響肝臟細胞,所以市民應小心分辨,切忌同時服用含有Paracetamol和Acetaminophen的藥物。他說,含有撲熱息痛的藥物可分為口服和塞肛兩種,家長應注意不要讓子女同時使用。
患有哮喘者須留意
Ibuprofen也是常見的解熱鎮痛劑,有美國兒科醫生稱,這種成份會刺激胃部,所以如果子女出現嘔吐的情況,家長就應避免讓他們服用。不過,崔俊明強調,其實除撲熱息痛外,所有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都會刺激胃部,因此家長毋須過份憂慮,但由於Ibuprofen可能會引起氣管收縮,所以如果子女患有哮喘等氣管疾病,家長就要特別小心。
家長也不應讓子女服用含有阿士匹靈的成藥,因為阿士匹靈可能會引起死亡率極高的雷氏綜合症(Reye'sSyndrome)。崔俊明解釋,雷氏綜合症的成因不明,現時醫學界懷疑阿士匹靈與流感病毒接觸時,可能會產生毒素,影響兒童腦部和肝臟,引起雷氏綜合症。
切勿輕信藥房職員
由於阿士匹靈是不少成藥的主要成份,所以建議家長要仔細閱讀盒面的藥物成份,如有疑問,就要尋求註冊藥劑師的專業意見,切勿輕信一些藥房職員的建議。有美國兒科醫生也指出,阿士匹靈又被稱為「Salicylate」或「AcetylsalicylicAcid」,所以家長要特別小心。
此外,家長不應讓兒童服用止吐劑、成人藥物、剩餘藥物、過期藥物及可咬碎的藥物,以免造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