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涉處理不當 衛署籲須先泡煮<br>最常見服用中藥烏頭鹼中毒

多涉處理不當 衛署籲須先泡煮
最常見服用中藥烏頭鹼中毒

【本報訊】港人不但愛服用中藥調理身體,更愛充當醫師,自行到藥材舖購藥,部份人更因此中毒。衞生署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錄得三十七宗服用中藥而出現反效果的個案,涉及三十八人,其中六人需要接受深切治療,一人死亡,最年輕的中毒者是只有九天大的嬰兒。而最常見的「出事」中藥均與烏頭鹼有關。

一人需接受換肝

衞生署在昨日出版的《公眾健康及流行病學期刊》中,總結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期間,因使用中藥而出現反效果的個案。在八十宗懷疑個案中,三十七宗確認與中藥有關,病人年齡介乎九天大至八十三歲,其中二十六人需留院。
個案中,二十一宗與中草藥有關,十五宗與中成藥有關,餘下一宗個案同時使用中草藥及中成藥。三十七宗個案中,十七宗事前沒有諮詢中醫師,八宗在內地購入,五人服用中藥作減肥之用。
報告指出,十個個案涉及中藥摻雜西藥成份,主要是類固醇及纖體劑,其中三名病人因長期服用含類固醇的中藥,企圖治療濕疹、氣促及關節痛,結果出現庫辛氏病,令面部、身體及四肢腫脹。另三名病人服用了聲稱可以減肥、但摻雜了西藥成份如西布曲明、氟苯丙胺的中藥,結果出現急性肝衰竭、抽搐及心瓣問題,其中一人須接受換肝手術。報告提到,最常見的「出事」藥物均與烏頭鹼有關,依次為製川烏、製草烏及製附子;其次是馬兜鈴酸科植物,如廣防己及尋骨風。三十七宗個案中,十二宗涉及錯誤使用中藥,其中七宗涉及烏頭鹼,主要是過量服用及處理不當,一人需要接受深切治療。衞生署提醒在服用該類藥物時,需要先獨立泡煮一至兩小時,去除毒性,才可與其他藥物同時煎製。

服靈芝孢子舌腫

衞生署又指出,一名五歲男孩在服用中藥蒼耳子後出現不適,該藥主要用作治療鼻敏感,其刺上含有高濃度毒素,服用前須完全除去,再加炒製,兒童的服用量應調整,男童中毒可能是服用藥物量過高所致。此外,有兩人在服用靈芝孢子後感不適,一人出現舌頭腫脹,另一人則在空肚服用後出現屙嘔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