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會:解開傳統基金的枷鎖

三十會:解開傳統基金的枷鎖

在大學上經濟科時,記得講師振振有詞的解釋股價基本上已反映所有已公開訊息(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所以要預測股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投資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選擇一個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組合。當時只有20歲的我,並沒有買股票的經驗,便深信這些投資「真理」,總是覺得諾貝爾獎得主應該可以相信吧!
相信這些理論不只是當時的我,現今大部份的傳統基金,在設計上也走不出這個框架。
巿場上大部份基金都是跟隨一個「指標」(Benchmark)跑,這個「指標」可能是恒生指數,又或者是摩根史丹利(MSCI)指數。基金公司或多或少受到以上投資理論影響,過份注重分散投資,以至最後基金表現只能「緊貼」大巿。

給基金經理多點空間
基金公司大多數像我的大學教授振振有詞地解釋,是為了「分散風險」,爭取「最佳回報」,而持有二、三十隻以致數十隻股票,這種投資方法跟一般股民的投資方法背道而馳——一般投資者只會買數隻自己喜愛的股票。為甚麼基金公司不簡單的滿足客戶要求,多設計一些只持有數隻,極其量不超過二十隻股票的基金,讓基金經理多點空間,盡量為客人爭取高回報?
往往傳統基金亦限制基金的現金上限,往往不能超過10%至20%,亦不容許沽空期指以作對沖,以至在跌巿時也「硬着頭皮」持有股票,抱着「輸少當贏」的心態。
幸好這個情況在近年有所改善,不少基金經理自立門戶,提供這類更符合巿場需要的產品,這些新產品當中,最簡單的一種是取消「指標」,以提高基金的活動空間;如果他深信一隻股票能達到投資者的回報要求,便多買一些,不要再受「指標」牽着鼻子走。這樣,基金經理才有發揮的空間,客人才有機會取得穩定回報,而不再聽天(大巿)由命。
張良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