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價於上周升破了1981年4月的533.75美元高位,更曾一度突破540美元關口,吸引不少散戶投資者高追入市。然而,金價其後連續重挫4個交易日,跌幅高達4.6%。原因主要是美元兌日圓跌至115附近,引發日本投資者從金市中獲利離場。儘管如此,大部份分析員仍對明年金價的表現充滿信心,認為美國加息周期已近尾聲,美元走勢隨時轉弱,將刺激黃金開展新一輪升勢。
自古以來,黃金都是受人愛戴的商品──它曾經是君王的專利,歷史上多次戰爭都因它而起;而近代來說,黃金又能發揮抗通脹的功能,「金本位制」的出現,更使它擁有前所未見的地位。1968年至1980年是近代的黃金大牛市,在短短12年之間,金價由35美元飆升至850美元,每年的平均回報率達30%。當時更有不少進取的投資者以高息借「孖展」買入期金,期望以小博大,結果損失慘重。
黃金牛市再開展
直至1980年,美國總統卡特積極打壓金市,強調會不惜任何代價來維護美國及美元的世界超然地位,結束了這次黃金升市。其後,黃金便進入了歷時逾20載的大熊市,令人對投資黃金信心漸失。1999年8月底,金價更曾跌至每盎斯251.9美元,創下20年低位,直至2001年才見發力上升。
這次新一輪的黃金牛市已持續了5年之多,以上周現貨金報收502.7美元計算,金價已較低位翻了一番。供求關係是影響黃金價格的最根本因素。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最新資料,今年首3季全球的黃金需求量已達838噸,較去年同期增長7%,為連續第7個上升季度。隨着中國及印度經濟迅速增長,國民的購買力提升,加上兩地國民一向對黃金情有獨鍾,是導致黃金需求上升的因素之一。
供應面方面,上半年產金大國南非金礦工人罷工,加上金礦使用周期的減少,導致整體黃金產能持續下滑。與此同時,歐洲15國央行於2004年簽署了黃金銷售協議,規定在未來5年每年沽金數量不得超過500噸,而今年部份國家央行包括俄羅斯央行表示會提高黃金在外滙儲備中的比例,令黃金形成求過於供的局面。
當然,支持金價繼續上升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市場預期美元走勢轉弱及地緣政治變化等,筆者無意在此逐一分析,反而想跟讀者探究黃金在投資組合中所起的作用。
過去數星期,我們已談及如何運用對沖基金、投資新興市場等方法達致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的效果,而商品包括黃金同樣地也具有這個功能。
助穩定投資組合
商品是指一般生活及經濟發展的必需品,因此長遠來說,其價值將跟隨通脹和經濟發展而上升。以高盛商品物價指數為例,可供投資者在期貨市場交易的商品可分為五大類,分別為能源、農產品、牲畜、工業金屬,及貴金屬。事實上,黃金只佔整個商品市場總值的小部份,但由於它廣為投資者熟悉,故特別以黃金作為透視把商品加入投資組合好處的例子。
正如其他商品一樣,由於推動金價上升的因素與推動其他資產上升的因素有別,黃金與其他資產的關連性很低,有時甚至存在反向的關係。
譬如環球主要股票指數與黃金大多存有反向關係,也就是說,一旦環球股市下跌,黃金作為資金避風港,往往卻會逆市向好。例如在2000年,市場憂慮千年蟲會造成全球性電子通訊系統問題,以及2001年的「911」事件期間,當股市下挫之際,金價反而錄得不同程度的升幅,可見在投資組合中加入適量商品,能改善組合整體回報的穩定性及回報機會。
能對沖通脹風險
一個完善的投資組合,同時亦要控制滙率及通脹風險,而商品走勢往往與美元背道而馳,卻與通脹同向。所以,當過去兩年美元弱勢持續、市場又憂心通脹加劇時,不少投資者都增持商品,以對沖滙價及通脹風險。有趣的是,自今年4月以來,美元與商品同時上升,這主要是由於需求、機構性投資者增持黃金等內外因素而令美元與商品的反向關係有所減退。不過,今年美元扭轉弱勢,主要因為美國連續多次加息,進一步拉闊美元與歐元息差所致。事實上,近年美國的雙赤問題有增無減,美元的基本面仍然疲弱。長遠來看,商品仍然具有良好的投資價值。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