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公布的去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大幅升水,比今年初公布的數值增加了約二萬三千億元人民幣,增幅近百分十七,令中國GDP的世界排名提升至第六位。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強調,新的數據更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但不會改變現行宏觀經濟政策。
國家統計局昨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基本情況。李德水表示,利用普查資料進行的測算顯示,中國二○○四年GDP現價總量為十五萬九千八百七十八億元,比年初報告增多二萬三千億元,增加約百分十七(見表),主要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加了二萬一千多億元,佔GDP的比重由百分三十一點九上升至百分四十點七。
制度不健全 過去漏統計
李德水指出,數據大幅調高的原因,主要是第三產業存在明顯漏統(統計遺漏)問題,相關產業財務制度不健全,統計手段相對落後,部份新興服務行業資料不全,常規統計難以準確核算。
他強調,新的數據更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和綜合國力,但「我可以斷然地說,中國過去的統計數字並沒有影響宏觀經濟決策,也不會因為這次普查而改變我們現在制訂的宏觀經濟政策」。
李德水稱,在內地三十一個省市區中,有十九個這次的統計數值增加了,有十二個減少了。對於有民眾指出,GDP總量增加這麼多,口袋裏的錢是不是也要增加?李德水回應,這是兩碼子事情,相信大家能夠理解。
超越意大利 漸追近法國
這次普查的結果,令中國GDP總量折算成美元已超過意大利,由世界第七位升至第六位(前五位分別為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李德水預測,今年中國GDP總量可能接近法國,但與英國還有差距,而且,人均GDP還在世界的第一百零七位。不過,國際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的GDP實際總量已超過法國、英國,進據第四位。
至於飽受抨擊的中國統計數據作假問題,李德水稱,已着手制訂一套制度,完善第三產業的統計,同時將修訂《統計法》,確保年度統計數據不出現大起大落。
李德水還透露,國家統計局正以今次普查數據為基礎,採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普遍使用的趨勢偏離法,對一九九三年以來的GDP的歷史數據進行相應的修正。
中國網/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