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孩子愛回家的理由原來很簡單,只要有舒適的床及媽媽美味的飯菜,孩子就很樂意留在家中;但半數受訪的孩童,卻因為不喜歡爸媽把自己與他人比較,或爸媽期望過高及壓力過大,而害怕回家。有社工認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最重要不是物質享受,而是給予孩子的支持及關心。 記者:梁洵瑜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轄下明愛香港仔社區中心於今年六至十一月,以問卷訪問了區內一千零五十名小三至中三學童,了解他們最愛回家及最怕回家的理由;同時又訪問了六百三十五名家長,詢問他們愛回家的理由。
該中心主任麥詩韻表示,這項愛回家、怕回家的調查旨在了解孩子與家庭的關係,結果反映父母與孩子關係,最重要是給予孩子支持,家是一個「披風擋雨」地方,有舒適的睡床及媽媽美味的飯菜就足夠。受訪學童最愛回家的理由是家中有舒適的床、其次為家是孩子的避難所。
相反,學童最怕父母把自己與他人比較,以及父母給自己太大壓力,近五成受訪學童選擇這兩項為最怕回家的理由。兩成五人會因父母只懂在子女犯錯時予以責罵,但從來沒有給予稱讚而最怕回家。此外,父母因為家是安樂窩、家人需要自己及獲家人支持而「愛回家」。
應多發掘子女獨特性
麥詩韻稱,父母要注意不要老是把孩子與他人比較,或只期望孩子入讀名校,而忽略對他們的真正關懷,「好多父母只會跟仔女講功課,講成績,但應該多啲發掘佢哋嘅獨特性,關心佢哋多啲,稱讚多啲」。親子關係並不需要名貴奢侈的禮物,「可能一句稱讚,媽媽好味嘅餸菜已經好夠」,故建議家長可參加一些親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