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上周作出第13度加息的決定,把聯邦基金利率提升至4.25厘。縱使新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不會願意被標籤為向通脹示弱,但有愈來愈多經濟學家相信,我們已相當接近今次加息周期的尾聲。
基於美息快將見頂,金融類股份成為華爾街自10月開始悄悄上升的牛市火車頭,便不是巧合的事,因為股市通常會走在經濟前頭。
曾經開玩笑謂會從直升機上把鈔票投下,以遏制通縮的伯南克,假如真箇為格林斯潘於2004年6月開始精心設計的「循序漸進」式緊縮貨幣政策畫上句號,現價約46美元的美國銀行必然是可率先受惠於新政策的銀行類股份。
受惠加息周期結束
美國銀行是一家優質美資零售銀行,在資本市場和投資銀行經銷業務方面規模較小,因此,美國消費者及企業銀行的信貸質素提升,對其業務幫助最大。
在美國,信貸需求仍殷切,而相對於歷史水平,現利率仍屬偏低,故通脹或經濟衰退加速的危機不大,故即使經歷了聯儲局12度加息,經濟增長仍然高於平均水平。這正是美國銀行最吸引人的地方──2006年的每股盈利估計介乎4.5至4.7美元之間,其10倍的市盈率亦低於那些需要面對資本市場波動或擁有全球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業。美國銀行的股息率約為4.5%,收益與10年期國庫券相若。
不過,估值便宜並非吸納美國銀行股份的唯一原因。它最近斥資350億美元收購信用卡發行機構MBNA,這宗交易令美國銀行的業務更加多元化,為促進收入和盈利增長方面加添動力。此外,美國銀行亦已成功與FleetBoston合併,此宗交易讓其得以成功進駐新英格蘭市場。
更加有利的是,近年令其估值受壓的連串法律訴訟,包括Adelphia、安然、世界通訊,Refco招股和Parmalat等個案,均已一一反映或已經作出撥備。
估值低上升潛力厚
我相信美國銀行未來12個月的股價會在44至56美元的區間上落,以派息2美元計,已有相當充份的吸納理由,而只要華爾街重評其估值,把其市盈率提高至12倍,美國銀行的股價便可高見56美元。我認為12倍的估值更能準確地反映其品牌、零售經銷、19%的股東回報、在資本市場的地位及在美國的完善分行網絡等因素。
美國境外不乏選擇
在標普500指數中,金融股份所佔比重約為1/5,但以盈利計比重卻不少於1/4,可見此類股份的投資價值。即使聯儲局把利率提升至4.75厘的中性利率水平──既能維持經濟長期增長步伐,又可遏制通脹重燃的目標水平,相信仍不會對美國銀行邁向54至56美元目標價構成阻力。
在美國以外,我依次推介的亞洲銀行股和重建中的歐洲銀行,亦證實是有利可圖的投資策略。首爾的KoreaExchangeBank和WooriFinancial,股價自2004年至今已升了差不多1倍,而瑞士銀行界重組傳奇主角的瑞士信貸銀行,在今年亦升了約40%。我個人認為後者仍大有上升空間。
日本銀行復興的故事繼續,東證銀行指數仍然前領;巴基斯坦國家銀行及ICICI亦已證明其身價,在過去3年分別升了6倍和3倍。英國銀行方面,BancoSantander吞併Abby未必是最後一宗併購,因為萊斯銀行已見蠢蠢欲動。至於法國,我較看好東方匯理銀行,取其9倍的市盈率及分布平均的分行網絡。
總括而言,投資者實不應把錢放在銀行收息,把錢投放在銀行股,潛在回報將更加可觀。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