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訊:告別汽油票

北京通訊:告別汽油票

近日北京傳媒又在炒作汽油票的終結,甚至於將停用有四十一年歷史的汽油票,等同於告別票證年代。但是,當一些傳媒跟着中石化為告別票證年代而歡呼的時候,京城駕車一族並不以為然。你可以說,我們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喜歡被剝奪利益,但絕不應該為中石化的官商作風而歡呼。
北京在一九六四年開始推出汽油票,當時的用戶可想而知,全是政府機構。別說私人用車,連私家車的名字都未聽說過。那時候的汽油票與居民使用的肉票、糧票、布票一樣,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之一。
肉票、糧票、布票退出歷史舞台,是因為改革開放以後,肉、糧、布供應充足。但是,汽油票的取消卻是因為能源緊張、供應短缺。實際上,近十年來,汽油票的本質也在變化,它不只是中石化控制供應量的手段,更是一種有價證券,是由中石化限量、定價出售的,駕車族實際上買的是期貨。

油商逃避油價飆升風險

雖然有黃牛黨專門炒買炒賣油票,但不少駕車族手頭保留的油票,並不是靠走後門買進,更不是可以免費取得的,而是用現金買進油票後,能再用現金加油就不用油票,以此方法省下來的,因為駕車族估計油價會上漲,留着油票備用。
中石化取消汽油票,說白了,是逃避風險。以往油價升升跌跌,獨家經營的中石化自然容易控制其中的風險,但今年來,油價一路飆升,至七月初紐約原油價格首次升破每桶六十美元,中石化也在七月九日宣布停止在北京出售油票,並限定今年第一季度的油票,將如期在年底停用。如果油價下跌,還有誰會以為中石化會取消汽油票呢?
汽油的供應和價格,在中國仍然未實現市場化,無論中石化,還是中石油,仍未改官商作風,在告別票證年代的光環下,隱藏着官商與民爭利的陰暗。
陳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