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問妙答

妙問妙答

中國曆法的廿四節氣是甚麼?
廿四節氣是祖先創立的曆法,原為農夫提供四季變化的概念。廿四節氣是將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及周期性的變化,平分成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再將中氣均分為二,叫作「節氣」。這十二中氣和十二節氣便統稱為「廿四節氣」。
每個節氣都有名稱,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怎樣推算廿四節氣?
由於古時沒有時鐘,祖先便將竿子插在土地上,依竿影看時間(稱為日規),他們發現每日中午所看到的竿影雖然長短不一,卻變化有規律。日影最長變到最短,及最短變到最長,分別叫做「夏至」和「冬至」。至於春秋兩個季節,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分別是「春分」和「秋分」。

為甚麼冬至大過年?
冬至是廿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是氣候上寒暑交替的轉捩點。所謂冬大過年,是說冬至這天與過年同樣重要。冬至通常在農曆十一月間,陽曆則固定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最長,寒冷的天氣到了最盛的時間,當過了這一天,白晝漸漸增長,黑夜慢慢縮短。冬至當天,家家戶戶會準備湯圓,吃了湯圓表示又大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