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為寫作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難為寫作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黃子平老師以《害怕寫作》為題,出了新書,舊雨新知,為他擔心。文史哲社科的大學教授,吃的都是「文字飯」。平日吃喝玩樂的資本,都靠搖筆桿或按keyboard得來。害怕寫作就像片場的龍虎武師突然怕見刀槍。或唯靈叔叔這類美食品評家忽然厭對珍饈百味。此事非同小可,因此我們得趕快看看子平老師為什麼忽然對自己害怕起來。
原來他這條「一不暈車二不暈船三不暈飛機」的梅縣客家漢子,街上看到靚女也不暈浪,就是暈表格。身為大學教授,每年得接受學術衙門的考勤,把年內著作細目一一列表呈上。《司馬相如消渴疾考》,單看題目,已具「核心期刊」標準。但像〈害怕寫作〉這類文章呢,「核心」是輪不上的了,那麼該歸哪一類?在「量化」的機制下,該拿幾分?難怪子平老師害怕寫作。

教人高興的是,黃老師內功深厚,一翻身使出形而上招式,把害怕消解於無形。他看了薩義德(EdwardSaid)回憶錄《鄉關何處》,認同他的話。這位「流亡」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每次出門,即使只到市區,隨身帶的「身外物」卻遠超實際需要。他自己分析原因,明白這是因為心裏藏着一股揮之不去的恐懼感,怕一出家門,此生再無返回原地的機會。
「流亡與錯置未嘗沒有裨益,」薩義德說:「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這種疏離造成批判的距離,提供觀看事物的另類觀點;同時具備過去與現在、他方與此地的雙重視覺。」黃教授看了,怦然心動,堅信人必須面對自己的害怕,甚至自願滋養這害怕。因此他的結論是:「寫作,就是克服害怕。我害怕寫作,同時寫了這一篇〈害怕寫作〉。」《害怕寫作》一書所收文章,如〈香港文學在內地〉和〈香港文學史:從何說起〉等篇,極切時需。黃夫子不再害怕寫作,嘉惠學林,我們歡呼一聲:「好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