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報上讀到錢江的一篇文章,回憶他當年拜訪海上書畫名家唐雲的往事。錢江帶着他的兩張書法作品請唐雲指教,唐雲一看,就用杭州音的上海話說:「這是趙字麼!學趙僅得皮毛,則趙字如蛇啊,不易歸真。」唐雲說,年輕人學書法,要首先立好骨架,要點就是不能學趙孟頫的字。
趙字「少兒不宜」,我從小就聽不止一位長輩這麼教導。哲學家葉秀山也說過,小時候他父親就告誡他,趙字學不得。葉先生還說了一段掌故,文革中他所在的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冷一寫檢討自我批判,而其「罪狀」之一就是小時候沒有臨習難度大的歐(陽詢)字、柳(公權)字,而是貪圖容易臨了趙字,造成以後寫字沒骨架,軟綿綿的沒有朝氣。葉秀山說,儘管不少人批評趙字,但趙孟頫決想不到學他的字也會作為「罪狀」被交代出來。
歷代批評趙孟頫柔弱無骨,其實更多是對他為人處世的不屑,因為他由宋宗室而在宋亡後出仕元朝,成為「榮際五朝,名滿四海」的寵臣。明代的項穆批評趙字「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又說「骨氣乃弱,酷似其中」;清初的傅青主詆毀趙字最為激烈,無非是藉批趙字以抒亡國之憤。這些批評的立足點都在其為人上,古人相信「字如其人」,人品有虧,字也只能是「奴書」了。
儘管趙孟頫的字背了幾百年的罵名,但喜歡趙字、臨寫趙字的人一直不斷。趙字有柔媚一路的,但也有蒼勁一路的,葉遐庵《紀書畫絕句》中評趙孟頫書《膽巴碑》:「不見歐波碑版字,哪知北海有傳人」,並解釋說:「世徒賞其學右軍一種飄逸而流於甜熟,非其至也。觀此碑方知松雪真本領耳。」前不久剛去世的當代書法大家啓功也是推崇趙字的,他在《論書絕句》中說趙字「精嚴妥帖,全自歐柳諸家而來,運以姿媚之點劃,則剛勁婀娜,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