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香港宣言修訂本公布後,本地商界及學者均感到滿意。香港總商會工業政策副總裁陳偉群形容,宣言文本可以接受,文本將世貿成員國關注的問題深化,在服務業、環保與貿易關係上亦有具體內容,他認為,如果各國有決心就農產品問題達成協議,會談便可取得成果,否則令本港無法開拓市場,影響貿易。
香港世貿組織研究中心主席王貴國認為,宣言文本提出在二○一○年取消農產品補貼及在明年取消所有棉花出口補貼,為會議提供一個良好的討論基礎。現時最大的變數在於能否達成一籃子承諾。他說,如果香港回合不能取得成果,將影響發展中國家對世貿談判機制的信心,現時視乎發展中國家在其他方面的讓步情況。
能否通過 視乎歐盟
他指出,目前談判最大的關鍵在於農產品,初步看來發達國家願意作出讓步,但實質談判要在昨日下午才正式開始,能否成功言之尚早,其中在棉花方面,發達國家在明年取消補貼的建議,可回應西非國家訴求。另外,在服務業開放人員流動的問題,雙方仍存在分歧。
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鉅威指出,宣言基本上接納美國提出的建議,現時主要視乎歐盟是否會讓步,故昨晚至今日上午的談判非常關鍵。不過,他指出,其中取消農產品補貼事宜有五年時間,當中的過渡安排如何,相信有待日後磋商。
不過,民間團體對新修訂的香港宣言態度負面,綠色和平及樂施會均認為不能接受。綠色和平認為,宣言「距離平等與可持續發展還有一大段路」,呼籲發展中國家共同反對。他們認為,各政府仍未看到自由貿易的真正影響,這份宣言不過是在發展進程的問題上,再添加一些花言巧語。
樂施會亦認為,新修訂的宣言「不可接受,而且不能夠達成一個支持發展的結果」,跟發展中國家所獲承諾相差很遠,若宣言被採納,只會弊多於利。樂施會國際公平貿易運動負責人PhilBloomer表示,「除非宣言內容在未來二十四小時有根本上的改變,否則沒有甚麼好值得慶祝的。」
天主教海外發展機構(CatholicAgencyforOverseasDevelopment,簡稱CAFOD)貿易政策分析員MattGriffith表示,歐盟並無展示出他們的遠見,只讓瑣碎的內部爭論扼殺了在香港達成宣言的機會。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