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焦點主要仍環繞着新股,但隨着越秀房地產信託基金(405)完成招股,今年新股上市活動亦大致告一段落。相反,早前提出私有化建議的進展則陸續浮現,一些具爭議性的私有化計劃,最終未能落實或需在收購條件上作出修訂,這正反映出市場力量及投資者對本身權益的認知程度加強。
南太集團提出私有化旗下NTEEP(2633)及JIC(987),以及恒地(012)擬將恒基發展(097)私有化是較明顯的例子。南太集團提出私有化旗下兩間公司時,股價跌至「谷底」,雖然大股東以高於停牌前近50%的價格私有化NTEEP(每股作價1.8元),而私有化JIC的價格亦較停牌前高出36%(每股0.55元),但由於NTEEP於去年4月以每股3.88元上市集資,在上市後一年半即以低於上市價50%提出私有化,難免令股東感到有點「兒戲」,因此,最終亦以失敗收場。
恒地私有化恒發的計劃是按每持有2.6股恒發股份可換取一股恒地股份,但建議亦因為提出條件遠低於恒發每股資產淨值,恒地最終也於本月12日修訂私有化條件,恒發股東可按2.5股換取一股恒地股份,這個修訂其實相當有限,今次私有化建議能否成功,仍存在不少變數。事實上,恒發持有優質資產,但多年來股價均低於資產淨值水平,大股東只要提出稍佳的私有化條件,亦不難獲股東接受。
與此同時,恒地股價在過去一年來均落後於其他地產股及遠遠落後於恒生指數,以換股方式私有化恒發的條件也顯得更欠吸引力,若以同樣換股比例而恒地股價處於較高水平,則帳面上的私有化價格較具吸引力,恒發股東也較容易接受私有化建議。
電盈例子可借鏡
雖然上述兩個例子均反映投資者懂得維護其權益,只可惜過去的例子均說明,一旦私有化計劃告吹,股價即時下挫,作為股東或需再繼續面對另一場「持久戰」。由於收購及合併守則規定大股東不可於一年內再提出收購該公司,而股東只可寄望管理層更加積極改善業務,令股價可以重拾升軌。
以電訊盈科(008)私有化SUNDAY(866)為例,由於私有化建議不獲股東通過,一些早前接納其收購建議的SUNDAY股東,已趁機套現,但對於未有接受收購的股東,便即時面對股價下滑的影響,加上今次未能成功私有化,令電盈及SUNDAY以兩間上市公司形式運作,兩間公司的經營成本均增加。由於本地電訊市場正處於整合階段,電盈及SUNDAY的合併本可在這個整合市場中取得較多優勢,如今卻事與願違,預期兩股份股價仍有壓力,電盈需在下月中前將SUNDAY股份流通量增加至25%,SUNDAY股價面對壓力更大,這反映投資者在市場以折讓價買入被私有化股份以便接受收購,又或博取大股東提高私有化價格博取利潤,已不如過去般容易,面對風險頗大。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