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揀電影看,有時質素不一定是先決條件,另有三個考慮:
1)熱門程度:全球同步公映,堪稱盛事,不看,怕沒有話題;
2)尋求官能刺激:心態像玩機動遊戲,爽過就算;
3)物有所值:史上最高成本電影,比《鐵達尼號》的兩億還要昂貴七百萬美元,即使不好看,踐踏「貴價貨」亦不失為樂事。
萬眾期待的《KINGKONG》好看嗎?不爛,但比預期遜色。若借《魔戒》為量度標準,極其量接近《魔戒I》水平,與《魔戒III》相去甚遠。我敢斷言,本片在七十八屆奧斯卡中大獎免問,只能在視覺效果獎項上穩操勝券。
失敗在片長。彼德積遜是KINGKONG迷,他堅持保留原裝版本的事發年份:1933年。這堅持無可厚非,以今天的軍事科技與環保意識,KINGKONG欲壯烈犧牲也難,加上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這合理化了片中攝製隊的瘋狂行為。時代不成問題,問題出自積遜要把原著的片長倍增,由九十分鐘延長至三個小時(環球公司原預算兩小時多,此舉令本片多超支三千二百萬美元)。積遜既強調忠於原著,那麼多出的內容何來?積遜花在建立角色上,除了三位人類主角,對眾配角(例如由《跳出我天地》男主角飾演的反叛少年)亦要描述一番,這變相押後了KINGKONG出場,倘若增添的旁枝細節有助劇情推進,觀眾的等待還算值得,偏偏無關痛癢。
等了一個小時,小型「鐵達尼號」終於抵達骷髏島,然後眾人在船與島之間來回折返兩次(個個視死如歸),其間猶如誤闖「侏羅紀公園」,並像在《星河戰隊》中被怪蟲纏身。
特技是出神入化,KINGKONG表情豐富,毛髮幾可亂真,三十年代的紐約市精密重建,真人與CG渾然一體,無奈動作場面同樣拖泥帶水,而且設計過份誇張。畢竟本片不是神話式的《魔戒》,眾人在成群狂奔的雷龍腿間穿梭,竟然只死了三人;KINGKONG與暴龍搏鬥,把女主角左手拋右手,右手交左手,恰似成龍上身。另外,特寫眾人驚訝表情氾濫,在營造緊張氣氛方面,積遜真的要向史匹堡好好學習。有彈亦有讚,導演在處理安妮與KINGKONG的感情發展上具說服力,尤以安妮跳舞那場最為出色。
若能刪去一個小時,本片會好看得多。是因為三小時更符合經典電影的規格,因此拉長?還是貴為金像大導,不甘拍攝單純的冒險歷奇片,所以努力鑽空子增添內涵,結果既不玄,亦不爽,兩頭不到岸?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