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緊急支援服務的「平安鐘」,可以說是老弱傷殘者的護身寶,每年挽救數以萬條寶貴性命。「平安鐘」縱使得到社會人士認同;但政府給予的支持卻十分有限,並且「一刀切」以年齡及獨居作為審批標準,令不少經濟欠佳的長期病患者,因條件不符而須向外求援。
單是蘋果日報慈善基金,由九六年至今,便已撥出超過三百五十萬元,資助逾一千四百名有需要人士免費享用由長者安居服務協會(簡稱安居會)提供的「平安鐘」服務。
事實上,港府現時有三個部門包括社會福利署、房屋署及房屋協會,可為合資格人士提供經濟援助,資助他們安裝「平安鐘」;惟三個部門均設年齡限制,申請人必須為六十五歲或以上,並且是獨居人士。
審批資格 年齡歧視
安居會總幹事馬錦華批評,政府有關準則是帶頭作年齡歧視。「我哋一直認為,唔應該純粹以年齡做審批資格,應該考慮埋申請者嘅身體狀況,因為『平安鐘』係服務所有體弱人士,我哋用戶之中,最年輕嘅就只有五歲,佢係一名長期病患者。」
四十三歲人稱波仔的林志鵬,就是馬錦華口中,被政府年齡歧視的一群。「我身體好差,諗住裝部平安鐘,點知社署話我唔合資格,因為我唔夠六十五歲喎!」
單身的波仔,原本是一名廚師,三年前不幸在內地遇劫,慘被賊人擊傷右眼球,導致永久失明;去年,波仔又突然中風,左邊身體因而癱瘓,並有抽筋、頭痛等後遺症,從此失去工作能力,要靠綜援金生活。
波仔有感身體虛弱,加上獨居,因此希望安裝一部平安鐘「看門口」,可是社署以他「未夠老」為理由,拒絕其資助申請,波仔最後經蘋果基金撥款,才有一鐘傍身。
另一名綜援受助人黃福婆婆,已年屆七十五歲高齡,滿以為有機會獲社署津助安裝平安鐘,可是申請一直被拒,原因是她與兒子同住。
七十三歲的黃婆婆,其子為智障人士,連自我照顧的能力也欠奉,莫說服侍數月前剛動過胃癌手術的母親。
與子同住 申請被拒
本報分別向社會福利署、房屋署及房屋協會查詢平安鐘津貼的審批準則,三個部門回覆皆稱,他們是以實報實銷方式,資助年滿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士免費享用平安鐘服務,如果申請人非獨居,但同住家庭成員俱超過六十歲或屬殘疾者,政府會酌情處理。
三個部門又表示,他們會個別資助年齡介乎六十至六十四歲人士安裝平安鐘,但申請人必須經公共醫療機構醫生證實傷殘程度超過百分之五十,或所患病症可能對生命構成威脅。安居會總幹事馬錦華指,政府資助六十至六十四歲人士安裝平安鐘的個案屬極小數,對六十歲以下者毫無支援。
特設專戶募集善款
長者安居服務協會現時約有四萬三千名平安鐘用戶,每月新增的一千多名用戶當中,平均有三百名是不符合政府資助安裝平安鐘資格,因不少本身有經濟困難,因此需要尋求慈善撥款協助裝鐘。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與長者安居服務協會於九六年合作成立「平安鐘專戶」,專戶旨在幫助不合政府資助條件但有實際需要的長者或殘疾人士安裝平安鐘。善長捐出一百元,便可資助一名弱老使用平安鐘一個月,捐出二千五百元,更可資助一名有需要人士永久享用有關服務。
「平安鐘專戶」捐款編號:C0650
服務熱線
電話:29908288
傳真:23702192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