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為會議訂成敗指標

港府為會議訂成敗指標

【本報訊】世貿部長級會議已踏入第四日,港府為香港會議訂下指標,當中以發展議題目標較為樂觀,希望於今天有成果。就非農業產品市場准入的議題,成員集中討論削減關稅程式的結構,包括讓發展中國家有靈活性;雖然意見紛紜,但就較高的關稅應較大幅度削減這方面,已達成普遍共識。

討論已趨白熱化

工業貿易署助理署長羅淑佩在記者會上,形容會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她指是次香港會議在發展議題上的目標,是爭取對不發達國家(LDC)出口物品市場准入上,獲得免關稅和免配額待遇(雙免),港府全力支持,並有多國同意,她希望今天可達成結果。
與香港相關的服務業議題,她表示希望藉着這次會議取得各部長同意明年的談判方向、模式和如何談判,可以進一步深化談判取向,特別希望可以通過香港宣言擬稿中附件C的條款,讓多數成員就有興趣的範疇談判。

抱審慎樂觀態度

至於最具爭議性的農業議題,她希望今次會議可以訂出全面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的日期,香港強烈支持和希望達到此目標,亦是很多世貿成員國的共同願望,她期望歐盟能在此議題上展示其領導能力。現時她對此仍抱審慎樂觀態度,並會盡最大努力爭取成功。
工業貿易議題方面,則希望取得共識,採用較進取的瑞士公式,作為未來削減貨物關稅的進程。按照瑞士公式,那些高關稅率的進口貨品,可以獲得較大的關稅削減幅度。而此議題的分歧在於,能否讓發展中國家在關稅減免進程上獲得彈性處理,以及有要求要跟農業議題掛鈎,看兩者是否有平衡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