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煲呔」上頸,對着電視鏡頭正襟危坐兼正襟危言:香港正處於「十字路口」,當話音猶在嫋嫋繞樑之際,爭取民主普選的香港市民已在維園列隊出發,最令曾特首錯愕的是,歷史的十字路口居然走來一個「陀袋師姐」——陀着Burberry手袋的陳方安生。
一個「坐言」,一個「起行」,相映成趣。曾蔭權酷似《陀槍師姐》裏的歐陽震華(飾演出身警察世家的「陳小生」),老神在在,躊躇滿志;陳太則如劇中的關詠荷,行事「見步行步」,但都「諗清諗楚」。陳太和前特首董公割袍斷義,隱逸林泉,含飴弄孫,似已政壇蒸發。孰料她竟照抄劇情,學關詠荷「話嫁又唔嫁」,害得歐陽震華迷失於情天恨海,「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其後總算揮別悵惘,重振事業再譜情史,與新歡蔡少芬打得火熱,眼見好事漸近,怎料淡出數年的「陀槍師姐」關詠荷忽又嫋嫋婷婷地回到聚光燈下,一二四當日,陳太陀着手袋出街,風情萬種,傾國傾城!從此刻起,港府的政改方案便運交華蓋,晦暗不明了。
且聽曾蔭權所言的「十字路口」,到了陳太口中卻成了:「關乎香港民主走到十字路口,我就一定走出來。」曾蔭權對鏡念叨:不接收五號方案,政改則退。而泛民主派和陳太卻矢言:民主普選,不進則退!坐言派和起行派終歸南轅北轍。
其實曾蔭權也信奉「行」字訣,他在香港立法會議員訪粵時也說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不過此行並非彼行。其實陳太與曾公之分野,首先在於「見」的不同。曾公的「始於足下」是老子語錄,卻不妨來聽荀子怎麼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
曾蔭權見聞不淺,知性尤深,他是哈佛大學拿九門A的俊彥,孰料香港易幟後命途多舛,董禍連年,「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卷七》)憑中草藥舖的丸散膏丹,怎能盡驅沉疴?港府委實內外交煎,唯利富豪和維園阿伯風馬牛不相及,卻都鼓譟反普選;「親曾」的中產階級、專業人士反對政改方案;「仇曾」的土共和傳統左派又支援政改方案;反對的是真反對,支援的是假支援。光怪陸離的香港政情宛如電視劇集——歐陽震華和關詠荷舊情未了,和蔡少芬又同床異夢,和蒙嘉慧卻耳鬢廝磨……港劇《陀槍師姐》可一再續拍下去,但現實舞台並非總讓曾蔭權來飾演「一哥」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江湖上X哥X少X生均有「彼可以取而代之」之想,其間反是泛民主派野心最小,而且最不樂見曾公被摘去頂戴花翎。
於是筆者終於覷破了曾蔭權的心迹,十二月二十一日的表決實乃孤注一擲的豪賭,政改方案通過了固然上上大吉,若被「打沉」他便加碼落注,與中央另行「講數」。及至牌局告終,最不濟者無非步師姐後塵去當落草鳳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下一波七一大遊行,曾蔭權頸繫名牌「煲呔」上陣,和陀袋師姐相逢一笑,攜手同行,儼然「人民英雄」和「香港良心」雙劍合璧,試問天下誰敢攫其鋒?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