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周四(12月15日),市場上有超過1250隻窩輪,當中有約45%(567隻)屬短期證(06年3月或之前到期),而滙控(005)及和黃(013)窩輪分別佔當中的43隻及35隻。在這兩種窩輪中,以周四收市計,超過一半是價外證。43隻滙控輪中有30隻是價外,只有13隻是價內;而在35隻和黃窩輪中,則有22隻屬價外證,13隻價內。另外,早前證監會的報告指出,超過一半窩輪在到期時屬於價外。究竟這能否代表投資窩輪輸多贏少呢?投資者在選擇窩輪或考慮持有窩輪至到期時,需要留意些甚麼呢?
投資者買賣窩輪的目的,一般是借助窩輪的槓桿效應,藉着看對正股的短線走勢達到以小博大的效果。窩輪是一種短線的投資工具,投資者一般毋須把窩輪持有至到期,他們可在窩輪到期前沽出套現。所以,只以窩輪到期時價內與否來判斷窩輪是否輸多贏少,是不正確的。
本欄經常提到,投資者在選擇窩輪時應避免選擇短期證,應留意3個月年期或以上的窩輪,而在持有窩輪的時間上,亦不應多於兩個星期,原因之一是時間值耗損的問題,窩輪屬有投資期限的工具,時間值每一天均會流逝,如持有窩輪至到期日,窩輪之時間值會降至0。時間值的下跌並不是以直線進行,而是像山坡般以曲線向下的進行,意思是愈接近到期日,時間值會跌得愈急,所以短期證的時間值耗損會比中長期證嚴重。就算是中長期證,時間值耗損亦應視為持有窩輪的成本,投資者如希望減低成本,持有窩輪的時間應是考慮的因素。
另外,持倉至到期日更有額外的風險。以一般標準證來說,最後交易日為到期前4個交易天。最後交易日以後,投資者便不可再買賣該窩輪,換句話說,即使相關資產於最後交易日至到期日之間有甚麼變動,投資者也動彈不得。假設投資者原本持有一隻價內證,但因為市場於最後交易日至到期日之間出現急速變化,這價內證也有機會於這幾天由價內變成價外,令這隻窩輪最終變得毫無價值(變成廢紙),因此持倉風險也頗高。
孫明哲
德銀投資產品部副總裁
孫明哲為德銀認股證之代表,並為證監會持牌人士,目前並無持有文章提及之證券,而德銀是德銀認股證之流通量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