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工具在亞洲市場迅速冒起,對正股市場的影響日大,這從衍生工具相關對沖活動佔大市成交的比例持續增加,便可見一斑。過去市場認為衍生工具是正股波幅增大的元兇,由於窩輪的對沖活動是「高追買、低追沽」,活動愈頻繁,正股波幅愈上升,但實情卻是正股波幅持續下跌,原因何在?
過去有關衍生工具的對沖活動,大家通常會聯想到窩輪。實際上,本港窩輪市場在過去數年間的增長以倍數計,交投量之大,已是全球之冠。近日窩輪佔大市總成交維持在兩成左右,所以說窩輪相關對沖活動對正股波動甚至方向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不過,窩輪的對沖活動是「高追買,低追沽」,即股價愈升便須買入更多股票,股價愈跌便須沽出更多股票,故理論上只會令正股的波幅增加。
歷史波幅持續跌
有趣的是,近年窩輪市場愈來愈活躍,但港股市場的波幅在過去兩三年間不升反跌。以滙控(005)為例,30天歷史波幅於2003年的高位是22%(從統計學上解釋,即每日股價的歷史波幅約1.4%),今年30天歷史波幅曾一度低見6.6%(即每日股價的歷史波幅約0.4%),波幅之小,可想而知。其他大藍籌或國企紅籌均有同樣的情況。
從邏輯分析,市場上應該有一股比窩輪更龐大的力量,其對沖活動足以抵銷窩輪對正股帶來的額外波幅之餘,並持續拖低正股波幅,令股價「升會升少了,跌會跌少了」。其實這一股力量來自場外結構產品的對沖活動,一般來說,這些對沖與窩輪的方向恰恰相反──是「高追沽,低追買」。
結構產品起作用
以股票掛鈎票據為例。當股價上升時,投資者接貨機會減少,發行商於到期交出股票的機會較低,所以持有股票的數目會較少;相反,在股價下跌時,投資者接貨的機會增加,發行商便要準備較多的股票於到期時交貨,形成「股價上升時沽貨,股價下跌時買貨」的情況。換句話說,票據的對沖活動是「高追沽,低追買」。
由於場外結構產品並沒有正式的統計數據,一般人難以得知整體市場的規模。比聯作為本地結構產品的發行商之一,從今年零售及私人銀行推出的產品所見,估計流入整個市場的資金高達100億美元,而相關對沖活動令正股波幅下跌,比窩輪對沖活動令正股波幅上升的影響更大。這正好解釋到,雖然過去3年窩輪市場不斷坐大,但正股市場波幅持續下跌,原因在於過去3年場外結構產品的市場成交金額增幅更為迅速,規模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聯金融產品結構產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