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連山 中學教師
師不應談政治」是不少人的想法。
政治於我何所用?我衣食不愁、家人安康、教學稱心,一本好書、一首名曲,也可以令我樂上半天,為甚麼要掉進骯髒的「政治醬缸」內?這正是談政治最好的出發點:要快樂可以避談政治嗎?
轉移市民視線
政客就是看準市民渴望穩定追尋快樂的欲求,用種種方法引導他們避談政治,視政治如洪水猛獸。看看特區的現狀:民主步伐大倒退、貧富愈見懸殊、社會福利界捉襟見肘、醫療界資源緊絀、教育界動盪不安。政府為了引開大家的視線,便以「締造和諧」為掩飾,將焦點放在「經濟發展」上,時刻提醒市民「不要政治化」,所有價值靠邊站,民主人權自由法治要向「經濟」讓步。當市民不再理會基本人權正在萎縮、忘記民主路上的奮鬥歷史時,「不政治化」原來已達到最政治化的目的。
同理,「教育非政治化」帶來更政治化的教育。學校並非存在於一個真空的環境裏,教師和學生必受周遭的社會事件影響,教師要經常反省自己的社會角色,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教師不應談政治」這前提站得住腳嗎?我不過是一個小教員,我不過想自由快樂地生活吧?
英國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Bauman)說:「一個人必須先享有創造一個提倡和保衞自由的社會的自由、共同建立一個有能力這樣做的政府,否則,他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同理,一個人要活得快樂,必須有一個肯用誠意替大眾謀求快樂的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可以嗎?
董建華下了台,曾蔭權較高明地面對群眾,公關伎倆較圓滑,巧取了不少民心,但骨子裏還是聽命於北大人,最需要的是商界巨賈的合作,最終必然是造成經濟為上民主倒退不打緊的妥協局面。「董」去「曾」還在,特區管治理念絲毫未變,手段高明了反而令市民放下警覺,民主形勢比以往更險峻。
話說回來,特區的教育高官可有營造一個穩定的局面,讓教師快樂地生活?教師可肯定回答說「沒有」!這些年來教育界流行的用字是「削」資「縮」班「殺」校;教師最常處於的狀態是「壓力」、「抑鬱」、「倦怠」;教師的感覺是「失望」、「無奈」、「疏離」,這是否反映了教師的快樂程度?特區的教育高層只會配合「經濟掛帥」的治港理念,只有營商手法和短線目標,欠缺教育願景,拒絕與教師結為夥伴。
如何活得快樂
說到底,教育與政治永遠難以分割,教育不能止步於知識的傳遞,教育的終極關懷是要令受教者建立批判思考,明白當前局勢,不斷探索前進,參與民主生活的締造,最終造福人民。
教師的快樂與政治更是息息相關,別以為做個順民便可以一勞永逸,別以為用政治冷漠可以換取生活快樂,今天我們停步在民主奮鬥路上,明天便是教育之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