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WTO)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終於展開,香港人當初十分害怕,驚有暴民殺到,但是後來發現他們不單不是暴民,而且愈來愈了解他們的訴求。
WTO真是問題多多,先進國家津貼農業,結果令貧窮國家受損,怪不得韓國農民要遠道而來示威抗議。不過,當香港人對世貿開始有所認識,醫學界卻不甚關注,把所有精力放在流感針應該由誰來統籌辦理的爭拗中。
劉敢針就認為大部份同行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是大錯特錯,因為開放市場對醫療界影響也十分大。當WTO於九○年代中取代了GATT(關稅貿易總協定)的時候,實行全民醫療制度的加拿大人,就很擔心會受到衝擊,因為他們的醫療制度由國家一手包辦提供,有錢人和窮人所得到的醫療福利全冇分別,如果讓外國醫療集團進入,則怕會出現「有錢有得醫,冇錢慢慢醫」的情況。
繞過民主渠道決策
其實,歐洲國家大部份都是奉行社會主義式醫療服務,他們所擔心是開放貿易會引入私人醫療;而香港則一直是公營私營共存的地方,當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難免會吸引一些財雄勢大的醫療集團來港作踏腳石,目標是進軍大陸。香港醫生現時若不加理會,對韓農不同情、不關心,到跨國集團進駐時才如夢初醒,則集體跳海也為時已晚。
世貿的工作方式一直備受批評,因為部長們繞過自己國家內部民主渠道和議會去互相討價還價,而他們的決定卻影響整個國家的環境、天然資源以及持續發展,衝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劉敢針聽聞,醫學會多年來對集團醫療抱有戒心,因為此制度在美國引起了很多醫生和病人的批評,指很多服務的前提着眼在保險、在生意,而不是病人的身體健康,變成「有錢冇病得到最好照顧,而有病冇錢就一腳踢走」就可悲了。
故此醫學界曾向周一嶽局長倡議,醫療集團的負責人要由一位香港註冊醫生出任,以確保若有一日集團行為有違醫學道德,醫務委員會也可以過問,否則就變成沒有專業監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