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韓、印度、孟加拉以至非洲的憤怒農民,蜂擁來港,抗議正在香港舉行的世貿第六次部長級會議。
為甚麼農民對世貿恨之入骨?理由很簡單,因為在世貿主張消除關稅、實行自由貿易的框架下,歐美大國一邊打着自由貿易的大旗,要發展中窮國開放農業市場,但一邊又對國內農民實施補貼政策,損害到其他各地農民的利益。發達國家透過補貼、配額以至反傾銷所築的「保護主義」,扭曲了自由貿易,難怪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也看不過眼,出言鞭撻:「富有國家經常使用關稅和補貼手段,來限制從貧窮國家的進口,剝奪它們需要用以緩解貧困、以及追求自身經濟增長的貿易權。」(Stiglitz,"FairDealfortheWorld")
南韓開放農業市場,引起農民強烈憤怒;遠在非洲的棉農,很多人也怒髮衝冠。非洲棉花出口佔世界棉花出口總量的17%。由於氣候適宜,非洲棉花的質量很好,加上非洲的人力成本便宜,農作物本應很有競爭力,可以養活非洲33個棉花生產國共二千多萬人。
非洲棉農血本無歸
然而,從1999至2003年,美國為國內2.5萬名棉農,補貼了148億美元。因為有補貼,美國的棉花出口價格便可大幅下降,這樣一來,非洲棉農的收入便一落千丈,棉農辛勞一年,血本無歸,很多被迫淪為赤貧之家。此外,歐盟對棉農的補貼,每年花費也逾400億美元,可見歐美發達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政策,在政客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劫持」下,政府很難收手。
1997年,美國德州的賴斯泰克農業企業有限公司,便企圖收取已在南亞次大陸收種多年的印度巴斯馬提雜交稻米的專利,引起第三世界國家聲討。很多綜合農業集團往往透過「尋租」(Rent-seeking),得到政府補貼的收入,比生產還要豐厚。所以,要發達國取消農業補貼,政客和既得利益者一定千方百計加以阻止。
2003年,四個非洲國家便向世貿提出申訴,要求歐美大國取消棉花補貼。事實上,從坎昆到今日於香港舉行的世貿部長級會議,棉花問題都依然成為談判其中一個焦點。非洲國家認為,棉花問題不能解決,不僅損害非洲棉農的利益,而且更損害到非洲國家的長遠發展,脫貧遙遙無期。
照目前情況看,推行自由貿易最大的敵人,是發達國家政客和既得利益集團的貪婪、強國肆無忌憚欺凌弱國那份輕蔑。強者打着自由貿易的幌子,卻隨意侵犯自由貿易的公平競爭,不顧弱者生死,並陷世貿於不義。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