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國經濟學家森穆遜(PaulSamuelson)慣常提及,在過去9次經濟蕭條中的最後5次,股市表現均曾發出了預警。他對於經濟榮景着墨較少,然而,今年以來股市升勢凌厲,「金融」市場所發生的事件,對於「實質」經濟的發展,又帶來了甚麼啟示?由英國的經驗而得出的一些有趣結論,應可成為七大工業國其他成員國,以至亞洲和其他地區經濟體系的借鑑。
今年英國的實質經濟表現乏善可陳,國內生產總值(GDP)近期的增長速度輕微落後於整體趨勢,而能源價格上升、退休基金財政緊絀及加稅陰霾等因素,亦打擊了消費者和商業信心。反觀英國的金融市場卻一片繁榮景象:廣義的貨幣供應(M4)年率膨脹接近12%、企業併購活動更是自2000年以來最頻繁的一年,同時股市、商業物業和長債的回報率均達到雙位數字。不過,大部份經濟學家均漠視這些強勁勢頭,反而認為經濟的呆滯,將會導致2006年的官方利率橫走或下降。事實上,金融市場現時的昇平景象或可滲透至其他經濟領域,意味着經濟增長步伐可能會較預期為佳,令英國加息壓力重燃。
經濟學家貶低金融發展與經濟前景的關係,是否正確?要解答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方法是探討英國於1966-2004年間的GDP增長與兩項金融指標──經通脹調節後廣義貨幣供應增長及股價的按年變化──之間的關係。
英增長潛力遭低估
先說廣義貨幣供應增長。根據英國過去39年經通脹因素調節後貨幣供應增長的按年變化,大致可分為兩個組別──共有21年錄得正數增長,18年出現倒退。錄得正增長的21年,平均GDP增長為3.1%;出現倒退的18年,平均GDP增長為1.6%。從統計角度看,這個巨大的差距,顯示兩者之間的確有着密切的關係。
英國股價若以變幅高於或低於其長期平均幅度的3.4%分成兩組,第一組共有20年,GDP平均增長3.3%;第二組共19年,GDP平均增長1.5%,差距略高於貨幣供應的指標。
綜合兩項指標的結果,更加令人震撼──廣義貨幣增長和股價共有12年同時錄得上升,有10年同時錄得負數,而兩組的平均GDP增長分別是3.7%和0.7%。錄得「雙正數」增長的幅度介乎2.2%至7.1%,而錄得「雙負數」的跌幅則介乎2.1%至2.7%。
樂觀的經濟學者或許會認同上述結果,因為這些指標似乎反映2006年會是「雙正數」增長的一年。10月份經通脹因素調節後的M4增長按年上升8.9%,遠高於去年12月份的5.3%。上月經通脹因素調節後的股價亦較2004年底高出約15%。如果年底前走勢沒有逆轉,市場預計2006年GDP增長幅度將為2.2%,預測或稍嫌悲觀。當然,加稅、能源成本上升或環球經濟增長放緩等負面的外在因素,必然會帶來影響,然而,相對歷來「雙正數」年錄得經濟增長平均介乎2.2%至7.1%,今次市場對於英國經濟增長的預測普遍偏低,情況令人費解。
個人消費提供動力
2006年的經濟若有任何增長,部份動力將要依賴個人消費。在商戶割價傾銷的刺激帶動下,近期的零售量已輕微回升,未來或會持續改善。其中一個值得樂觀的原因是,經通脹調節後的平均盈利增長和狹義貨幣供應增長、獲批按揭個案和消費者購買高檔貨品的意欲等短期領先指標,表現均見不俗。除此以外,數據亦顯示2006年銷售量的增長年率會高達4%。
英國財政大臣白高敦能否操控上述預測?雖然面對財政赤字惡化問題,但他仍可把重大的財政調節措施拖延至2007年度的預算案才落實。因此,在白高敦主理財政的2006年,英國消費者大可不必過慮。
結論是,投資者應可從留意股市動向和經通脹調節後的貨幣供應數字變化中取得回報。英國並不是唯一一個在近期出現這些正面數據的經濟體系,換言之,環球經濟經過反覆波動的2005年後,2006年或會是一個豐收年。
JohnJay業務發展董事
本文乃作者的觀點及意見,未必反映恆昇的內部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