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記者:關乎治安,無可厚非<br>香港傳媒被指渲染衝突

外國記者:關乎治安,無可厚非
香港傳媒被指渲染衝突

【本報訊】胡椒噴霧紛飛,警棍盾牌亂舞,三步一跪拜的南韓農民和警察近日成為香港世貿新聞的主角,因為震懾人心的畫面永遠最旺場。數以千計海外傳媒日夜緊盯的會議進程新聞,在本港傳媒眼裏只淪為配角。外國記者都說香港傳媒對示威衝突新聞做得「鉅細無遺」,但會議本身報道卻「不夠到肉」。內地傳媒更批評香港傳媒只着重渲染南韓農民的強悍,對世貿會議或是韓農都「不夠公正」。 記者:白琳、黎國剛、黎家駒

世貿會議會場設有可容納千多名記者的傳媒中心,二十四小時開放予記者使用互聯網。來自巴西的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Adriana說,巴西與香港時間日夜顛倒,需馬拉松式工作,每天只睡兩小時。不過她就算多繁忙,每天早上也會翻閱香港報紙,看本地傳媒報道的世貿新聞。她和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半島電視台記者Lindsay均指出,報道重點可以是會議內容,也可以是示威,視乎傳媒本身定位,沒有對錯之分,反正示威遊行也是世貿會議新聞的一部份。

港報道範圍較大

來自印度和非洲的記者均說,只會集中採訪本身國家的代表,本港傳媒的世貿報道範圍比他們更廣,卻不深入,但他們明白世貿新聞對本港市民來說不夠貼身,屬國際新聞,遊行示威卻關乎社會治安,屬本地新聞,用較大篇幅報道無可厚非,不過示威人數對他們國家來說屬「小兒科」,對如斯大篇幅報道感到奇怪。
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的記者盧琤則指出,其報道重點從沒放在遊行上,因為全球一體化是大趨勢,不如把重點放在會議進程。不過,她認為正反聲音也要提及,「全世界不只有韓國農民是貧窮的,其他國家貧民的聲音也要有;贊成世貿的志願團體我們都要聽,讓讀者自己去判斷」。
《第一財經日報》北京分社記者王羚則說,香港傳媒不夠理性,市民看畢港報,只會記得韓農的激進行為,對其抗爭背後原因和世貿會議內容卻一無所知,「示威新聞是很有意思,但傳媒也該有社會責任,報道世貿會議,因為這影響着全球人民的生活」。

世貿會議會場可容納千多名記者的傳媒中心,二十四小時開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