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威 民主黨區議員、美國三藩市州立大學政治學碩士
十二月絕對是熱鬧、精采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與二十五萬名市民一同上街爭取民主,四十五條關注組宣布組黨。兩件事差不多同時發生,不禁令人有所聯想,也在政壇引爆了重磅炸彈,對民主派影響尤甚。
四名成員為立法會議員的四十五條關注組終宣布組黨,難免波及民主黨的民望。一直以來民主黨努力爭取中產階層的支持,但效果成疑,據香港中文大學學者蔡子強分析○四年立法會選舉結果的研究顯示,差不多沒有地區工作紀錄的四十五條關注組梁家傑,竟奪去不少民主黨在中產區的票源。
對民主派造成衝擊
陳方安生被港人認識始自八六年的「郭亞女事件」。陳太離開公務員隊伍後,偶有發表溫和講話,但由始至終,陳太似乎沒有講過半點明確支持民主的說話。今次突然高調參與爭取民主遊行,令人眼前一亮。若她堅決支持民主,憑高企的民望不難成為民主派的新盟主。
上述兩件事均令民主黨在民主派陣營的影響力受衝擊。政治黨派的版圖重組(partyrealignment)勢必出現,一時間流言四起。有意見認為陳太此舉是經過精心部署,旨在為參選特首鋪路,也有批評說她騎劫了民主遊行,甚至有人指稱是關注組在幕後推動;論調總離不開陰謀論或政團恩怨。
然而,政黨整合乃政治生態的正常現象。簡單來說,政黨乃政見整合下的產物,故民主黨成立之初既有工運代表劉千石,亦有中產精英張炳良。可是,當時勢改變,一些人希望以新辦法來達致目標,從而重新整合,乃合情合理的做法;不能適應新時代的則被淘汰或凋零下滑,亦是常情。
政黨起落正常不過
以台灣為例,八十年代末黨外人士(泛指非國民黨人員)為突破戒嚴組成民進黨,由於人心思變,令民進黨逐步壯大;但至九十年代突破戒嚴的共同目標不復存在,黨內統獨路線之爭浮現,令許信良及施明德等骨幹出走,支持激進台獨主張的也分裂成建國黨。在國民黨方面,因李登輝執行本土政策及離間分化,令新黨及親民黨先後從國民黨分裂出去,甚至失去政權。
然而,民進黨執政五年接連失誤,令馬英九領導之國民黨在最近的三合一選舉大勝。二十多年來,台灣政黨的起起落落、整合分離從沒間斷,儘管當中曾發生一些令港人難以理解及痛心的事情,但台灣的民主進程沒有一天停止過。
英國保守黨在野八年,三次大選失利,即使換掉了四位黨魁,仍無法扭轉頹勢。為了全面革新,保守黨最近選出年僅三十九歲、四年前才任國會議員的卡梅倫為新黨魁。卡梅倫的對手是自八七年起擔任國會議員及現任影子內政事務大臣的戴維斯,但他所展示的遠景充滿活力,更能配合新時代,故能以大比數壓倒對手。
反能推動民主進程
政黨浮沉無損民主進程;只要能應對新時勢,政治初哥也可開拓新局面。這正如關注組籌組政黨衝擊民主黨,卻推動民主進程,因新政黨加入了傳媒人毛孟靜及學者關信基、陳家洛、鄭宇碩等人,更能吸引過往對政治抱觀望態度的人參政,壯大民主派陣營。陳太與市民並肩遊行,民主派不怕為他人作嫁衣裳,因陳太的加入確為民主進程開拓了新局面。
面對即將來臨的新時勢,從政者應無所畏懼。因為只要堅守信念、努力向前,人民是不會把你忘記的。司徒華儘管不在舞台中心,不是到處受人敬重嗎?民主路應愈走是愈闊的。筆者在此向快將組黨的四十五條關注組及終於走上街頭的陳方安生說聲:Welcometothe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