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加息近尾聲利好美股與美債

投資名言:加息近尾聲利好美股與美債

聯儲局本周宣布加息1/4厘,是自2004年6月以來第13次加息行動,短息由1%上調至現時的4.25%。明顯地,加息早已在市場的預料之內,而真正受到關注的卻是會後聲明中的措詞。上月的議息會議紀錄顯示,有官員擔心息口已被過度調升,市場遂進一步揣測聯儲局正為結束其「循序漸進」的加息政策鋪路。

對於美息見頂對環球經濟以至各類資產價格走勢的影響,筆者已不止一次撰文分析。如今利率政策似乎正朝着預期方向轉變,那麼投資者是否需要對現行策略作出相應調整?
聯儲局認為,貨幣政策需要在持續經濟增長及長期物價穩定兩者之間作出平衡,過低的利率雖然有助刺激經濟增長,但同時間卻可能會犧牲了物價的穩定性;反之亦然。因此,聯儲局於2004年6月開始調升短息,一方面可藉此收緊之前過度寬鬆的銀根,逐步調升回中性水平,並為未來任何突發的經濟事故作好準備;另一方面也可防備因能源及商品價格上升而帶來通脹壓力。
所謂「中性利率水平」,是指既不抑制持續經濟增長、同時也保持物價穩定的利率水平。至於甚麼水平才算得上是中性呢?格林斯潘認為,我們無法知道甚麼是中性水平,事實上決策者仍在摸索之中,不斷在物價及經濟活動兩者的數據之間找出平衡,而我們只會在「事後」才發覺已經到達該利率水平。
聯儲局在本周的會後聲明之中,把政策「寬鬆」的字眼剔除,暗示美息距離所謂中性的利率水平或許已不會太遠,而早前筆者預期短息在2006年第1季將在4.5%水平見頂,預測成真的機會亦隨之增加了不少。

孳息曲線續平坦

在過去接近年半的加息周期中,美國短期票據孳息跟隨聯邦基金利率同步向上,但長債孳息卻未有大幅上升,10年期國債孳息大約在4.5%水平附近反覆徘徊。長息沒有跟隨短息上升,其中一個原因,是市場相信聯儲局審慎有序的加息步伐,足以控制長期的物價升幅,而通脹預期也會長期受控。
另外,筆者認為高科技發展以及全球化的生產模式,亦有助控制長期的物價增長。上述兩者皆有助提升企業的生產力,降低單位的勞工成本,以至降低環球的通脹壓力。
以美國為例,雖然面對能源及商品價格持續高企的威脅,但企業卻透過不斷提升生產力、外判及轉移生產線等策略回應,並沒有一下子把所有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都轉嫁予消費者。美國於12月初公布的第3季非農業生產力按年上升4.7%,高於市場預期,而第3季單位勞工成本亦較去年同期下跌1%,跌幅同樣大於市場預期。筆者相信,通脹在未來一段長時間仍會受控,相信聯儲局於明年1月31日再度加息1/4厘之後,當格林斯潘正式宣布退休的時候,美國加息周期亦有望同步告終。
對投資者而言,由於長期通脹未見明顯上升壓力,長債孳息料會在5%的水平以下徘徊,下跌壓力更將逐漸上升。因此,以定息收入為主要目標的投資者,現時可考慮繼續持有或增持高評級的債券比重。對於較為進取的投資者,息口漸趨見頂,對美股以至環球股市都構成正面的刺激作用。

美元後市甚不妙

從基本層面來看,反映美國大市的標普500指數現時的市盈率約18.5倍,較過去3年平均的23.2倍為低,而每股盈利於過去3年亦見穩步增長。相信在盈利增長、低市盈率、息口即將見頂,以及通脹未有嚴重惡化等良好因素的支持下,美股以及環球成熟的股票市場在未來一年可望有更佳的表現。
滙市方面,筆者在12月1日於本欄已重申了「美元長線弱勢未變」的論據及相應的外滙投資策略,暫時不擬作補充,各主要外幣在隨後的兩個星期亦出現了明顯的彈升,似乎美國本周再度加息,並沒有為美元帶來太大的支持。筆者相信,隨着美息見頂的預期得以落實,市場人士最終會被迫把焦點重投美國雙赤問題之上,屆時美元的跌勢料會因而加劇。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