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完成改善三條過海隧道收費及汽車流量不平均問題的初步研究,決定不會回購東區海隧及西區海隧,當局認為最可行的方法是提高紅磡海隧收費,同時以延長專營權方式,換取東隧及西隧減價,拉近三條隧道的收費水平,減輕紅隧擠塞。有立法會議員反對紅隧加價,認為延長東西隧專營權後,應要求兩隧收費減至紅隧水平。 記者:麥志榮
環運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當局今年四月提出改善三條過海隧道流量分布的十二個方案,經初步研究後,回購東隧及西隧的方案由於涉及龐大的公共開支,所以不傾向採用;合併三條海隧的方案亦因涉及複雜的法律及財務問題,難以達成協議。
延長專營權補償減價
至於紅隧徵收繁忙時間附加費、按隧道流量調整車費及限制某類車輛或單雙數車牌使用紅隧等方案,實行上都有困難;重辦汽車渡輪方案則未必有營辦商有興趣,減輕過海交通壓力的能力亦有限;至於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方案則在長遠可行,但不能在短期內解決塞車問題。
環運局認為,最值得考慮是提高紅隧收費,同時令東隧及西隧減價,以延長東隧及西隧專營權作為補償。此方案可使三條過海隧道的收費合理化,令過海流量分布較平均,但需小心研究延長專營權的年期,當局正與隧道公司積極探討此方案。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劉江華反對紅隧加價,認為延長專營權不涉公帑較為可取,希望政府盡快同隧道公司商討,一年內作出決定。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鄭家富亦反對紅隧加價,他認為既要延長東隧及西隧的專營權作補償,應要求兩隧將收費下調至紅隧水平,而合併三條過海隧道共同共管的方案,其實值得考慮,不應匆匆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