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全球一體化如何影響投資策略

財來自有方:全球一體化如何影響投資策略

世貿部長級會議已於昨日展開,期望能達成開放世界市場的協議。事實上,在過去4年,世貿組織149個成員國的談判道路一直充滿荊棘,尤其在農業談判中,特別是在開放市場及減低農業補貼方面,已發展國家跟發展中國家一直爭持不下。是次會議的結果,將對推動多哈談判起着關鍵的一步。

世界貿易組織於1995年成立,目的是要推動國與國之間的自由貿易,掃除貿易障礙,所打着的旗號是「貿易全球化」。儘管部份人士認為,世貿成立10年以來,仍未能改善全球貧富懸殊的情況,對保護勞工、農民、環境及社會福利等方面更是譭多譽少,但「全球一體化」已走上了不歸路,可以做的,是協助低技術工人轉型,以及盡力建構一個相對公平的全球貿易經濟。
事實上,金融市場在過去20年也變得全球化,例如經濟體系的「一體化」趨勢、投資者更加意識到跨國投資的好處、資訊科技的進步與普及等等,都是相關的因素。國際投資是經濟及環球金融系統全球化的自然產物,問題是這個趨勢如何影響到我們的投資策略。
先撇開交易成本及資本市場的不完美不理,一個環球投資組合,應取決於各地金融市場的風險及預期回報。隨着全球經濟關係變得更為緊密,在過去的數十年,各地股票及債券市場的關連性亦顯著上升,當中尤以美國與其他西方已發展國家的相互關係最為明顯。例如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的演詞以及華爾街的一舉一動,成為了各地市場的領導性指標。
「美國打噴嚏,全球患感冒」這一句,說的便是這個意思。以英國為例,其股市走勢與美國股市的關連性(Correlation)便高達0.8,意即美英股市有80%的機會朝着同一方向發展。

市場關連性上升
各地市場關連性的上升,無疑對環球投資組合的風險帶來重大的影響,因為早年經濟學家所提出的環球投資優勢已大部份消失,環球系統性風險大幅攀升。從實際的角度看,投資者要採用不一樣的策略,包括投資於新興市場、對沖基金,以及商品等另類資產上,才能真正控制投資組合的風險。
自80年代起,投資者便開始把資金投進拉丁美洲及亞洲等新興市場。歷史平均回報高,以及與已發展市場的關連性低,是促使他們投資於該些市場的動力。在連續數年錄得可觀回報下,近來新興市場更成為散戶投資者的心頭好。根據MSCI遠東新興市場指數的數據,2003年新興市場的整體回報為56%,2004年上升26%,今年回報亦相當不俗。當中中國、印度、俄羅斯,以及巴西,更有「金磚四國」之稱譽。

新興市場亦在變

無可否認,隨着新興市場逐步融入環球經濟,大大地提高整體新興市場與已發展國家的關連性。舉例說,中國市場逐步開放,並於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貿,承諾進一步開放市場,海外企業的投資以及出口便成為國家增長的主要原動力,使得中國經濟於過去數年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雖然國內內部需求部份已有所改善,但日後能否持續迅速增長,仍要視乎外資的流入,以及海外市場對中國貨的需求而定。

不應偏重一地區
從另一角度看,中國工業發展也帶動了對天然資源及能源的需求,從而影響到環球原材料價格的走勢。一位前輩曾說過:「中國有需求的東西,價格都會向上;而中國能製造的東西,價格最後都會向下。」這正好反映出中國與環球市場的關係。
然而,相對於已發展國家,把新興市場加入投資組合內,仍能達至有效分散風險的效果。當然,這要視乎不同國家的情況,如韓國股市與美國股市的關連性便很低,而美股與巴西股市的關連性也只是0.4,反映這些市場的走勢並不一致。基於新興市場經常出現流通量偏低、市場基礎設施不足、投資選擇少、較易發生政治危機和訊息渠道多障礙等情況,投資於這個領域,確實要面對很高的風險。所以,我們一直強調,不應過度投資於單一市場或地區,這些投資只應佔資產組合的一部份。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