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了世貿,華語電影如《神話》、《英雄》,還有當前即將上映的一部,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一種WTOFeel。
號稱億萬金元的成本,聲光幻影的特技,千軍萬馬的數碼,把《天國驕雄》跟《魔戒》的場面翻一翻版,就成為中國電影的「盛世」。
荷里活的大場面,劇情主題言必羅馬帝國,中國電影也往秦始皇那裏找靈感,而不知人家羅馬綿亘千年,對人類文明卓有建樹,秦始皇的江山只有短短的十五年,焚書坑儒,反動流毒披滲至今。
凱撒大帝的銀幕形象可以攻陷中國市場,毫不失禮,中國想把秦始皇推介到歐美,以為這就是平衡文化侵略的逆差?未免有點令人見笑。「不到海南島,不知道自己身體不好」。不加入世貿不知道荷里活的威力,一個號稱三千年傳統的「文明古國」,在世貿的標準之下,只是一個「市場」,人家把一隻黑猩猩放大一百倍,變成一隻金剛,橫掃大江南北,中國電影反攻乏力,方知道帝王將相,在歷史上沒有幾件拿得上國際桌面的貨色。
在銀幕上,秦始皇的統一之夢,敵不過一揚手就砸爛了半個紐約的金剛黑猩猩,如此滑稽的隱喻,就是「入世」後中國電影的困境。荷里活玩得起大片,你也跟他玩大,但人家有最有才華的編導、認真不苟的技術團隊、哈佛MBA的市場推廣人才,最重要的是,荷里活的文化深層,不是秦始皇帝國,而是代表文明和創意的羅馬。
這就是在所謂的文化軟件方面,閣下輸定了的那張底牌。再看硬件:動不動就神話加英雄,中國的聲色數碼電影院呢?官方數字:中國每十二萬二千人方有一家戲院,歐美平均八千人即有一家。在上海,電影院的票價平均五十元,一對大學畢業的情侶相擁看戲,花費一百,進場之前,該上外灘吃一頓西餐吧?以大陸的牛扒和咖啡的崇洋價格行情,每位兩百元是相當節儉的。五百元消費一個浪漫之夜,尚未計算走出電影院之後上新天地喝一杯果汁。上海的一個大學畢業生,月薪三、四千,一夜風流,花了一個月收入近六份之一。
不要忘記,地盤的民工,煤井下的礦工,是沒有錢進UA戲院的。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在緬懷過去的《地道戰》、《東方紅》,也不會進電影院,中國電影的票房年年萎縮,億萬元人民幣拍出來的偽荷里活A級大片,最終翻版見。既然拍出來下悅小農翻版市場,上見賞於歐洲影展的一小撮法國評審,這個算盤怎樣打,投資者的勇氣,真叫人佩服。
但是這就叫做WTO中國,一個亢奮的市場,胃口養大了,誰還時興細看一九四八年的《小城之春》,都目眩神迷於紅紅綠綠的影像。盛世神話,盜版無極,最終中國電影全是悲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