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裔問題是計時炸彈

族裔問題是計時炸彈

法國早前發生的暴亂,使少數族裔政策這一課題在歐美重新受到討論,因為這種暴亂在美國和英國都發生過。在英、美、德、荷蘭等國,很多少數族裔一直都是處於社會的邊緣。
黑楊 時事評論員

歐美的社會評論家發覺,在普及文化產品裏,早已顯示族裔問題是個計時炸彈,隨時會爆炸,只是為政客所漠視而已。

為政客所漠視

據《國際先驅報》報道,早在十年前法國就有一套名為《仇恨》的電影,內容是一個阿拉伯裔的青年被警察打傷,引起暴亂,用暴力發洩的年輕人放火焚燒汽車。電影中有塗鴉者在街上寫道:不要忘記,警察會殺人。這套電影還引發了一連串所謂「市郊電影」,描述市郊出現了由新移民組成的「失落的一代」。
在英國,也有一套電影名為《我狂熱的兒子》,內容是一個巴基斯坦裔青年受教義影響,走向極端。德國和荷蘭也有相類的電影。在法國的流行歌曲中,有一首歌詞是這樣的:這社區是個計時炸彈,它會爆炸/由發布命令的以至新丁,他們都被仇視。另一首則是這樣的:那些鄙視我的人/說卑鄙笑話的人/毫無意義/既沒幽默也沒愛/法國不在乎我/在她的腦中/我只是一個市郊青年。還有一首是這樣的:去市郊/看看年輕人的眼睛/你高高在上的/我的請求是嚴肅的,不是兒戲/年輕人變了,令人擔心。

明顯受到歧視

今年九月,有兩個十四歲的少女在巴黎相約跳樓,她們來自市郊的中層家庭,傳媒說她們受時下黑人樂隊充滿仇恨的流行曲歌詞的影響。英國廣播有限公司的報道說,時下很多流行曲的歌詞都很灰暗,還引錄了這樣的歌詞:我恨你/我在你的靈魂與家庭上嘔吐/你的父母去死吧。
在法國,少數族裔佔人口一成,為數五百萬,其中年輕人的失業率達四成。暴亂爆發後,總統希拉克發表演說,指很多求職者不被僱主考慮的原因,是他們的名字和地址。早在九十年代初,英國已經有社會觀察家作過試驗,用同一履歷但不同族裔的名字去求職,發覺少數族裔明顯受到歧視,成了很大的新聞。英國比較肯正視族裔問題,今年就實施了把文化資助按人口比例分配給各種族,少數族裔的文學作品也經常在國家級文學獎中入圍或得獎。
西歐和北歐國家,例如丹麥,曾研究過鼓勵少數族裔的孩子學母語,從而使本國的文化更有包容性。不過因為資源分配的問題,又引起很多爭論,原因是這一措施使少數族裔的孩子分配到更多的資源,長遠來說會令少數族裔更有競爭力。在澳洲,也有類似的情況,結果是政府設立的天才兒童學校,幾乎全是亞裔的天下。

尋求多元文化

美國早已實行配額制,政府把若干工作職位撥給少數族裔。私營機構為了建立種族平等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實行配額制。在大學,少數族裔在入學和考試方面都有優待。紐約市現任市長更把紐約形容為各種族的第二個家,標榜這是包容了各種文化的城市。美國的這一走向,跟它過去奴役黑人的歷史有關。同時,也因為如果政府不幫助少數族裔,他們很難走出貧窮帶來的惡性循環。
其實,歐美哪一個先進的城市沒有受過少數族裔的貢獻呢?如今文化產品愈來愈有世界市場,把多元文化變成一種可用的資源,也是有遠見的策略。不過,很多大城市都沒有善用這方面的潛質,反而因為當權者的漠視而令族裔問題演變成暴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