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最近翻看舊書,記起一段歷史。國共內戰初期,共產黨盤踞在井岡山一帶,國民黨曾先後起兵發動過五次圍剿,但頭四次都功敗垂成。
這是因為共產黨每次都採用誘敵深入的游擊戰策略,在大上大落的運動戰當中,心浮氣躁的國軍,每每大膽冒進,企圖一舉殲敵,結果因為根基未穩,遠離陣腳,所以每次中伏後都後勁不繼,輸得焦頭爛額。
穩定戰陣再出發
到了第五次圍剿,國民黨終於痛定思痛,改變了打法,由大上大落的運動戰,一轉轉到穩紮穩打的碉堡戰之上。在新戰術之下,每當國軍擊退了共軍,攻佔了一片土地,哪怕只是區區幾里幾十里,他們都會先行構築堅固的碉堡,先作固守,待戰線和陣腳真的穩了下來之後,國軍才以這些碉堡和新戰線作為立足點,重新出發,發動新一輪攻勢。萬一戰況轉壞,他們都可以靠在原有的碉堡下先透幾口氣,不會一下子便亂得星散。
這種碉堡戰每次進展都是「慢吞吞」,當然不及運動戰的痛快淋漓,但好處卻是每次都能守住上一場仗的戰果,再從這些戰果當中繼續上路,不會一子錯便落得全盤落索。
跳不出歷史框框
已故芝加哥大學華裔政治學大師鄒讜教授,曾經在其力作《天安門:從宏觀歷史與微觀的角度看》中說,過去一百年,中國政治總是以同一個模式重複,就是「勝者全勝;而敗者則全敗」:
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政治衝突中,從來沒有一次能夠產生出一種,使中國人能夠理性解決衝突的社會心理期望和行為模式,亦即用談判、討價還價,以及一系列妥協和相互調整去解決衝突。反而是講求最後決一死戰,而非過程中盡量尋求某些策略性妥協和暫時性合作,又或者勝的一方把敗的一方吸納過來。
政治就是這樣以你死我活的兩極化模式不斷原地踏步。
令人悲哀的是,觀乎最近香港有關政改的爭論,也跳不出鄒讜教授所說的這個框框,重複着中國式政治的悲劇,上演着同一套戲。於是,民主派大義凜然的把政改視作光明與黑暗的最後鬥爭,那幾個電台名嘴,每一天聲嘶力竭、歇斯底里的把政治協商和妥協,罵作轉軚、投降和出賣,甚至搞出些甚麼「議員轉軚指數」的鬧劇。
該是反省的時候
政改方案是否真的一無可取?凍結傳統意義上的功能組別,然後進一步逐步取締,是否一條「民主大倒退」的路?雖然目標是爭取普選,但在現時的民意支持度和各方阻力之下,一步到位是否一個可行的叫價和策略?民主派當然希望見到自己大獲全勝,但考慮到北京、曾蔭權和工商界的利益和立場,是否應考慮如何締造一個「多贏」的局面?今天大家應該構築碉堡,守住成果(例如凍結功能組別),還是應該一鼓作氣,直搗黃龍呢?
早於八十年代自己還是學生時,便開始參與民主運動,我想很多民主派也可以做證。可惜到了今天,民運仍未能開花結果。
如果大家都把民運真誠、無私、負責任地看作自己的志業,我想這也是該反省的時候了。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