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大會資料,世界貿易組織「香港部長級會議」的重點大會,將會於本周三下午舉行,各國部長將就香蕉及棉花兩個農業問題發言,由於農業問題一日未談妥,其他貿易範疇內容亦不能落實,因此外界一直關注今次會議能否就農產品問題達成共識。
發達國家如歐美日等,為了保護本土農業,一直透過向本國農民提供出口補貼,並拒絕在農業補貼方面讓步,結果令貧窮國家的產品無法競爭,國民無法脫貧。有意見認為,歐美堅持保障本土農民,是避免引起農民不滿,影響政治及社會穩定。同時,發達國家又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及降低進口關稅。世貿也認同農產品問題性質複雜,原因除了涉及大量參與者外,也因為成員國政府的意見及利益差異甚大。
發展國謀求公平協議
世貿的非官方目標是於○六年底前就整套農業問題完成協議;香港會議的目標原為替協議擬定具體方案,例如明確列出補貼、關稅等項目調低幅度、以及目標實施日期等;不過,世貿會員上月修訂了對香港會議的期望,希望香港會議作為「中途停留站」,預期明年初才會爭取擬定協議的具體方案。
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JosephStiglitz說,世貿組織上一次烏拉圭回合達成的協議,對發展中國家並不公平,並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減少逾兩個百分點;但他相信新一輪的多哈回合談判,發展中國家不會再重蹈覆轍,若達成協議,內容將會比以往為公平。
還有政府的補貼政策,對整個國家未必有好處。例如早前鋼鐵貿易戰,發達國家向進口鋼徵關稅,雖然可以保護一小撮鋼鐵工人的工作,但與鋼鐵行業相關的工種的職位大量流失。
香港樂施會倡議幹事蘇培健說,現時所謂的自由貿易,根本絕不自由。他指出,美國及歐盟每年推出巨額補貼予本國農戶,讓生產過剩的農產品以低至成本價三分之一的「賤價」傾銷到窮國,釀成全球農作物價格大跌。
蘇培健估計,富國取消補貼後,全球農作物價格會上升一至兩成。消費者不能享受平貨,但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有一線生存空間。蘇培健說:「消費者同生產者嘅利益應該要有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