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農民示威者激進的形象背後,是他們不滿貿易自由化而被迫走上絕路。他們認為,西方大國巨額補貼本身的農業,傾銷廉價農產品,但南韓國內向來受到保護的大米市場卻被迫逐步開放,嚴重威脅三百多萬農民的生計,惟有走上街頭,甚至採取激烈的行動,保護本身利益。
韓國婦女農民協會主席LeeHaeJa接受訪問時表示,該國政府一直想減少農民數目,讓更多農產品進口。她坦言本國農產品難跟進口貨競爭,「我們的稻米比中國、美國貨貴約三倍,農民需要更多補貼」。她認為,大量外國農產品搶佔市場會影響國家安全。
家庭式務農競爭力弱
南韓駐港總領事趙煥復接受訪問時指出,過去十年為落實世貿烏拉圭回合的協議,南韓已大幅削減對農民的補貼,近一百二十億港元;同時,南韓國會早前剛通過了議案,未來十年會逐步開放市場。
他承認,南韓農民一半收入來自大米,大部份卻是小型家庭式務農,農民平均年齡達五十九歲,存在結構性問題,為提高他們的競爭力,南韓政府將投放一千億美元,作為這十年間協助農民轉型的貸款等款項。他預計,十年後南韓農民將有兩批,一批是成功現代化;另一批則需依靠政府支援。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