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卜物語(下) - 鄧達智

豆腐卜物語(下) - 鄧達智

菜上了十多道,每道吃一點點;這裏還保留農村風味,一般下午五時便吃晚飯,六時多一點進餐有點晚了。正好,吃飽了才不過七時多,離上牀睡覺遠着,不怕帶着肚滿腸肥入夢!
來到差不多尾聲,終於發現了一道前所沒有的好吃精品;釀野菜油豆腐。油豆腐即是我們的豆腐卜,內邊釀入芥菜、韭菜、馬蘭頭或野香葱,再隨湯燜,原汁原味,衞生乾淨,鄉土情懷,幾乎二立方寸的偌大豆腐,吃下去不知多滿足,如果前面的菜不是進了肚子,大概可以吃上三、五、七個。吃過兩隻,輕輕收手。
主人家解說的過程一直着意野草野菜,走地雞走地羊。不想跟着人家尾巴鮑參翅肚,只從鄉野民間着手,這是一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水鄉吃河裏田裏滋生諸物,智慧不過。
江南地區新發財都喜歡大型港式或粵式餐廳,擁有數十至百多間貴賓房的酒家多的是,光這裏地價尚算便宜,便造就吃喝偌大空間,那是香港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我們如何跟人家說香港的GNPPerCapita或地價怎樣高?缺少空間便是缺少空間。
突然明白每年一次,年初三在吾家祠堂擺一盆菜Party如何受歡迎。你以為人人喜歡吃那些肥豬肉;大家就愛那嚮本地稀有的高曠空間感,鄉土感。
太狹窄了,雖然香港裏邊趣味層叠豐富,但無論生活、思想、玩樂都缺乏空間,難怪不少港人移居空間足夠的上海;它幾乎是香港的現代化延伸,生活模式極接近,除了一般的普通話,香港人數十萬的情況下,基本生活仍可用粵語,樓價平多了,保母一個月才數百元,吃食等於香港三分一或更便宜,對退休、提早退休,事業雄心萬丈或苦無女(仔)媾的港人來說,吸引無限。
所以,周末從杭州趕到上海,周六或與友飯局、蒲吧、跳舞或星期天中午飲廣東茶。猶似回到那些加拿大上課的日子;遇上功課不忙,口袋銅板有餘,走到公路出口,將拇指豎出,乘順風車出大埠多倫多;嚮往除了蝦餃、燒賣、蝦腸、叉燒包、糯米雞,還有同聲同氣的廣東話;時空交錯,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