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美達成紡織品協議,內地可以繼續出口紡織品去美國,但廠商卻要無奈地負上「沉重代價」。明年分配給廠家的輸美紡織品配額,首次招標結果近日公布,熱門類別如棉褲的最低中標價格,竟然每打超過一百零二元(人民幣.下同),比起去年有配額時代大約每打六十元,貴了超過七成。內地廠家大歎:此價位廠商根本要蝕錢。對大批需要在二手市場買配額才能接單的中小企來說,明年生意更是雪上加霜。
在二十一種紡織品中,最貴配額價是褲類,毛質褲每打一百九十二元;其次是棉質褲,一打超過一百元。今年一月紡織成衣配額制度取消,其後美國重設配額,中國最快用完的,就是棉褲配額。
「逾百元一打褲很誇張」
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客戶經理任偉源便直指:「逾百元一打褲十分誇張!」他接受本報訪問時稱,「如果我們負擔配額成本,就會蝕錢;所以只能轉嫁買家;現在這麼貴,相信很多客都不會落單,生意會流失。」明年生意和盈利肯定會受影響。他又說,因為要等招標結果,所以仍未向美國客報價,明年的單,至今亦未接獲。「現在我們打算調整客路,找一些買高檔貨的客,因他們可以負擔較高價錢。」
有毛巾廠商認為,配額成本將令部份買家轉投印度和巴基斯坦等毋須配額國家的懷抱。至於胸圍製造的廠家,是較幸運的一群。港資廠益德內衣營運總監盧耀熙表示,胸圍每打約二十二元,比起以前廉宜了一半,證明配額供應頗充足。
有內地業界分析,配額價被搶高,是因不少競投廠家無投標經驗,輕易將價格抬高。配額容許轉讓,亦令更多企業抱志在必得心態,用高價投標,再高價出售。
中小企買不起 加速轉型
有業者認為,配額價貴,主打廉價貨的小型廠家買不起,接不到單,會有助加速中國紡織品出口結構的轉型。明年中國輸美的紡織品,七成免費分配;三成招標,而今次招標貨量佔了招標總量六成,有六千多家企業投標,其中約一半中標。
本報記者/《解放日報》